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周春生教授《环球财经》杂志文章:大灾之年中国经济仍将繁荣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30日

灾后重建可以看作是政府增加公共工程投入的一种方式,由此可以判断,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刺激下,全年的GDP增长率应当高于年初预计值约1.5个百分点,2008年GDP增长率大致与2007年相当

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震惊了全世界,造成了严重的人员和财产伤亡。继年初肆虐南方的雪灾之后,本次地震灾害再次冲击了中国社会与经济运行,为“最困难一年的中国经济”平添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在外需下滑和美元贬值等诸多利空因素存在的背景下,汶川地震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就成为我们不得不前瞻性思考的问题。

拉高全年GDP

一般来说,地震对GDP的影响通常是先压低,后拉高,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历史经验均印证了这一点,相信汶川地震也不会例外。

这在经济学上称之为“破窗经济”,即原有财产损失掉后,为修复这些损失会引致新的需求。 “破”后再“立”通常会让经济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这次汶川地震受影响人口占全国人口约1%,GDP总值占全国总值0.9%,其中工业产值占全国总值0.8%,农业产值占全国总值约1.2%。地震发生在农业大省四川,故对农业的影响大于工业。

地震造成的直接损失在2000亿~2500亿之间,加上间接损失估计将达到3000亿~4000亿。而且正好发生在年中,估计会拉低上半年经济增长0.3到0.5个百分点。

近日,中央快速拨款700亿的灾后重建资金,在下半年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快速恢复地震中损失掉的、已经累积了30年的财富。

因此,可以判断,灾后重建的投资是以加速度的方式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反弹,其所拉动的GDP增长率应该在1.5%~2%左右。

因为灾后重建相当于启动了被动的积极财政政策,各项政府投资资金估计将达到2000亿到3000亿,加上金融机构资金和民间资金,新增资金额引致投资规模可能非常庞大。

但是国家投入过大,并非一定是好事。国家投资过大一般会产生“挤出效应”,即总投资既定的情况下,国家投资增加必将导致民间投资减少,可能会降低经济运行效率。

当然,灾后重建可以看作是政府增加公共工程投入的一种方式,由此可以判断,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刺激下,全年的GDP增长率应当高于年初预计值约1.5个百分点,2008年GDP增长率大致与2007年相当。

银行损失小于次贷

但经过大约半年后,GDP增长又将回归正常水平,所以,地震对GDP产生的只是中短期冲击。毕竟此次地震发生在非城市核心工业区的汶川山区,仅从银行业来看,初步估计全行业损失贷款150亿上下,其中中国农业银行初步损失估计60亿,建设银行估计损失个人信贷1.3亿,即便灾区全部贷款按照坏账来核销,对今年银行业的利润影响也只在1%左右。银行在灾区的损失远低于其在美国次级债危机中的损失。

此外,地震时会造成消费减少,地震后则会极其刺激消费,由于地震发生在制造业相对落后的中国西部地区内,该区域远离港口,交通条件不便,出口型企业稀少。

因此地震对出口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本次地震与1995年发生在日本工业城市大阪的地震不同,那次地震造成的损失约占日本GDP总值的2.5%,拉低GDP增长率1.5个百分点。大阪地震的经济损失目前仍然是人类现代史上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汶川地震的经济损失还看不出有超过大阪的迹象。也就是说,汶川地震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宏观经济增长轨迹的可能性很小。

进一步推高通胀

从国际经验来看,地震灾害通常会引起通货膨胀,这一点在中国将表现得更加突出。

地震灾区位于中国传统农业大省四川省,四川全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6%,直接受灾面积对全国影响的比例虽然只有0.03%,但主灾区粮食产量至少占全国总产量的1%左右。而且救助和重建灾区的过程中会消耗四川的粮食,间接影响四川给全国其他省区的粮食供应。

目前统计到的数据显示,四川受灾死亡的畜禽约为1200多万头,占四川畜禽年总产量的2%上下,其中生猪估计损失100万头。

虽然灾区猪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左右,直接影响不算大。但食品价格在CPI中所占权重仍然在30%左右,在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和国内猪肉价格上涨的推动下,估计地震灾害对国内的CPI影响还会是相当明显的,至少使得CPI在现有水平上难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在未来数月中,受地震影响,CPI指数可能会创造历史新高。如果国家通过价格干预,致力使CPI进入下降周期,这个下降周期也将因为地震被延迟3个月或半年。

加上灾后重建增加了对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的需求,在全国供给偏紧的情况下,可能会进一步抬高生产价格指数。

而能源价格作为困扰中国经济的重大问题,在短期内将被地震危机所掩盖。中国长期实施低价能源政策,石油价格和电力价格在全球能源涨价的巨大压力下均面临调升的巨大压力。地震发生后,出于对CPI的担心,短期内能源价格调升的可能性不大。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地震作为短期因素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即便这种短期效应消失了,从中长期来看,通货膨胀的趋势也并没有减弱的迹象。

差异货币政策或现

一般而言,发生地震的国家通常会采取松动的货币政策,日本在遭遇大阪地震时就曾经采取刺激性的货币政策。但笔者估计中国下半年全面放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在通货膨胀的高压下,货币当局可能只会局部放松受灾地区的金融紧缩,近日中央银行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愿,估计全年信贷总规模有可能突破计划数。有区域区别的货币政策可望在中国首次出现,结束此前全国一致的“一刀切”政策。

因此,从全国的范围来看,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会发生根本变化。但在抗震救灾的3个月中,前一阶段疾风骤雨式的调控措施可能将暂时放缓,而且救灾吸引了管理层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

管理层对被严厉调控的房地产行业的严峻形势可能视而不见,房地产行业期望近期放松金融管制的愿望有可能落空,但西部地区的房地产仍有机会,至少居住在灾区附近的居民有买新房的冲动,以求避免在余震中受到伤害。

同时,全国范围内财政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而对灾区则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国家投资,并同时对灾区的企业和个人实施减税等政策近日也将逐渐明朗。

国家对资本市场将执行维持稳定的政策,通过新发基金增加资金供给,和限制机构投资者卖出股票来限制资金流出,但同时也不希望市场出现非理性的疯涨,这就是管理层基本的态度。

(原文发表于2008年5月30日《环球财经》杂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