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项兵:强大的师资是商学院的灵魂

发布时间:2007年02月07日

最新出炉的商学院排行榜又一次触动了商学院院长们的神经。1月29日,英国《金融时报》公布了2007年全球MBA百强排行榜。“中国MBA教育和国外存在差距?”、“国内MBA教育不关注排名?”一时间,中国MBA缺席全球排行的话题重新引发了社会热议,而此时,中国刚刚迎来了启动MBA教育的16周年。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对国内其他MBA项目缺席的回答简明扼要,“参与《金融时报》的排名需要通过一些国际认证,如美国的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SCB International)或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的Equis认证体系等等,而在大陆学校中,我们是唯一通过国际认证体系的商学院。” 

但这并非唯一因素。北大光华学院副院长武常岐告诉记者,去年北大光华同样收到了《金融时报》的邀请,但是该学院没有提交申报材料。而清华经管学院、长江商学院等MBA项目给了记者同样的回答。 

相比之下,去年曾经在《金融时报》排行榜上高居47位的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未能上榜的原因则显得有些无奈。“金融时报那边透露,由于所收回的校友调查问卷数目不足,因为没有资料将科大商学院作任何排名。他们表示只要校友参与数量足够,相信科大商学院会在下一次排名中出现。”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对外事务主任孔芬芳对记者说。那么MBA排名究竟证明了什么?而排名的背后彰显的国内MBA的现状和问题又体现在什么方面呢?记者采访到中欧国际、北京光华、复旦管院等一系列商学院,而有意思的是,而不同的发展模式,令不同商学院的观点产生了许多颇有意思的对比和争锋。 

排名引发诸多争议 

“我们从来不参与国内国外的任何排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孙一民对记者表示,虽然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和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合作的EMBA项目去年在《金融时报》排行榜上名列第8,成为国内名次最优的EMBA项目,但那次申报主要是与项目合作方华盛顿大学的共同决定。 

孙一民认为, 《金融时报》的排名已经存在多年,有许多学院参加并被市场接受,自然有它的道理,不过复旦大学更希望向国际一流的商学院学习,而并不需要用排名作为营销的主要手段。 

实际上,商学院对排名反应冷淡早有端倪。早在四年前,就有传言称,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哈佛商学院在与媒体打马虎眼,打算退出商学院排名活动。而国内的各大商学院对形色各异的排行榜的热情也逐渐消退。

同样退出了此次“角逐”的长江商学院就旗帜鲜明的表示:排名的意义十分有限。“就像拍电影不是为了奥斯卡,办学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排名。”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教授对记者称,排名对该院引进师资没有影响,对招生也没有影响,因而,该学院并不准备参与任何排名。 

不过,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对待排名的态度则相对谨慎。“金融时报的排名甚为全面。”该院对外事务主任孔芬芳指出,香港科大经常出现于国际排名。例如MBA 自2001年起每年均位列《金融时报》50 强,而 EMBA则名列全球第 3。 

不过,对于此次排名的结果,香港科大同样存有异议。“《金融时报》排名的一大特点是相当大幅度倾斜于薪酬及薪酬增幅,共占 40%。例如是次《金融时报》排名, 中欧的毕业生工资为 14.6万美元,这个是《金融时报》经一个名为 “购买力等值”的调整后所得的数字。但是经调整后, 这个数字较美国麻省理工毕业生的工资还要高。这就有点夸张。”她说。 

师资凸现国内外差距 

实际上,对商学院排行榜的漠视并非国内商学院缺席此次排名的唯一原因。“客观的说,美国的MBA教育已有百年历史,而中国的MBA教育启动于1991年,两者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孙一民对记者说。虽然国内已有超过100家商学院和数十家合作学院提供MBA教育,不过国内的MBA项目更多是在“练内功”的阶段。 

而这种差距的具体表现,则是商学院的师资。“可以说,复旦大学的基本课程设置已经与国际一流商学院接轨,不过商学院师资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际上,在师资的差距上,国内商学院的意见基本上达成共识。“一所没有优秀师资的商学院,我称之为‘马戏团’商学院,一句话,商学院一定要有些‘大和尚’才能站稳脚跟。”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表示。 

不过,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武常岐在“差距论”上持保留态度。“我们比较时也要注意可比性。”他说,“我也去过很多商学院,也见过国外比较差的商学院。美国有上千家商学院,欧洲也有几百家,他们并不都是哈佛。” 

武常岐指出,整体上看,中国大学的前10名的管理学院的教育应该比美国的前10位,比如哈佛、沃顿,还是有很大差距。但教育部批准的近100所大学的提供MBA教育的管理学院,整体水平,比其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MBA教育,“有差距,但我不认为这个差距非常大。”他说。 

体制限制国内MBA发展? 

不过,除了师资外,国内MBA教育在体制上的局限同样值得关注。有专家评论称,中国商学院MBA的入学制度应该改革,政府和大学也应给商学院更多的自主权。 

武常岐对记者表示,现在国内的MBA需要全国统一组织的考试,每年1月份开考,正是企业最忙的时候,不是很科学。“这当然也有好处。但是如果这个制度可以修改一下,比如像GMAT一样,每年举行3、4次考试,考完了管两、三年,让高级人才们有时间就去考个资格,有时间的时候来学习,多好。”他说。 

他同样呼吁称,MBA毕业论文答辩的在制度同样需要改革。“现在MBA是一个专业学位,不是学术学位。但是国家规定,如取得硕士学位必须写一个论文,论文还必须要答辩。对于学术研究这是必需的过程。但对于专业学位教育,比如医生,律师,会计师等,这个要求就不一定合适。国际上几乎没有这个做法。举例来说,会计师可能就不需要答辩,MBA毕业后去做经理,写学术论文做什么?” 

此外,国内的捐赠环境同样令国内商学院感到头痛。如《金融时报》2007年MBA排名的前10名商学院中,有8所商学院拥有至少2亿美元的捐赠资金,其中哈佛商学院拥有超过20亿美元的捐赠。 

“我可以很老实的说,去年中欧获得的捐赠在1500万美元左右。”中欧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表示,“这与国外的商学院显然没法比,但是我们也并不是国内收到最多捐赠的商学院。” 

对此,武常岐分析称,企业捐赠意识不够的观察很客观,首先是制度上的原因,比如给于捐赠企业适当的鼓励政策,对于捐赠的款项是税前还是税后等,这一领域近期可能有所调整。此外,中国企业家正处于创富阶段,他们还有太多的投资机会。“我们不能太多苛责企业家。我想等到过些年,有些企业家就会考虑,自己积累的财富的最好的用处就是用来培养下一代,培养更多的各类优秀人才,他们就会向大学和教育慷慨解囊,捐赠。”他说。 

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

学费不能成为商学院主要收入

关于体制对于国内商学院项目的限制,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有着特别的考量。他分析称,目前亚洲其他商学院基本上都是“行政治校”,而长江商学院采用的“教授治校”管理模式才是世界顶级商学院的通用模式。

此外,项兵强调说,商学院绝对不能以赚钱为目的。“如果商学院40%的收入都要交给大学,学费成为了商学院主要的盈利手段,那么商学院的价值取向肯定会出问题。”他介绍说,在哈佛等顶级商学院,学费仅占营运成本的20%到30%,而且他们的学费还比国内要高得多。相较之下,国内商学院的资金相对来说就显得捉襟见肘。

显然,对于有李嘉诚管理基金会在背后撑腰的长江商学院项目在资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过项兵同样指出,国内也有一些商学院背后有政府的大力扶持,比如香港科技大学。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武常岐: 

“我们对商学院排名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在众多商学院均放弃申报的前提下,《金融时报》的排名对于国内MBA项目的比较意义难免打了折扣。而值得关注的是,在不同的评判标准背后,彰显的是中国商学院MBA项目不同的发展模式。 

“北大光华对于商学院排名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武常岐坦白的对记者说,《金融时报》的排名标准和该院的发展模式不符,而北大光华的MBA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加偏重“本土化”。 

“排名标准与发展模式不符” 

南都:您认为,《金融时报》全球MBA百强排行榜的一些评估标准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自己的评判标准有什么具体区别? 

武常岐:“北大光华做任何事情围绕着自己的使命。光华管理学院最重要的,是帮助中国企业特别是高管人员提升竞争力。 

举例来说,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是,光华100余个高素质的教员,98%都是中国人。当然,他们中的60%都在海外拿到了博士学位,我们致力于打造自己的教授团队。而《金融时报》排名的一项内容,是看一个商学院的外籍老师和学生有多少,多则加分,少则扣分。 

因而,我们不希望通过《金融时报》的排名,来向外界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 

南都:北大光华是否也有抵制商学院排名的倾向? 

武常岐:我不是说排名不重要,但是我认为任何一种排名,因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样一件事,都不可避免的有一定片面性。现在美国和英国的媒体就有5种排名榜同时存在,让人眼花缭乱。 

我认为,面对媒体排名,重要的是商学院的院长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不能“削足适履”。 

举例来说, 如果一家商学院全日制的MBA只招收30个学生,规模就变得很小,有些像尖子班。但是可能就忽略了为企业培养管理人才的使命。亚洲有些学校在金融时报排行榜上无名,不是因为学生素质不够好,是因为毕业生太少了,以致于评估机构找不到足够的毕业生来搜集信息,进行评估。 

“中国的MBA更加国际化” 

南都:那您认为,国内的MBA教育在与国际接轨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武常岐:从某个角度讲,中国的MBA可能是更国际化的MBA。举例来说,美国的商学院,包括欧洲的一些商学院,过去很少讲在中国和印度市场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中国的企业怎么样。而在光华管理学院的MBA课堂上,沃尔玛、GE等公司的案例,都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我在想,全世界大概难以找到其他国家的商学院的教育像中国的MBA教育这样国际化,很多教材都是从美国翻译过来。 

而我们要做的是把优秀的中国企业的一些典型案例理论化,贯穿到MBA教学过程中去。我不知道我们应该称之为国际化还是本土化。 

(原文发表于2007年2月6日《南方都市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