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破相显性、转识成智 ——后EMBA人文课程第二模块“佛教:认知与体验”在无锡结课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28日

世界无一文化没有宗教,相伴人类社会产生又世代相传,宗教自有其正面的意义和价值。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来,同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发生碰撞、融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学哲学、伦理道德、价值理念等各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

2010年7月22-25日,长江商学院后EMBA人文课程第二模块“佛教:认知与体验”在无锡灵山梵宫开课。灵山梵宫是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举办 地,总建筑面积达7万余平方米的恢弘建筑与宝相庄严的灵山大佛比邻而立,独具特色的建筑格局汇集了汉传、南传与藏传佛教的建筑艺术于一体,是研习佛教的极 佳场所。

课程第一天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博士研究生班导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楼宇烈教授授课。楼宇烈教授 首先从佛教的起源讲起,在对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和演变过程做全面介绍后,重点讲授了汉传佛教的核心教义,从汉传佛教的生命观、世界观,一直延伸到佛教追求 的解脱境界等学员最为关心的佛教内容。楼宇烈教授的授课逻辑性强,在生动地讲解中实现了宗教知识与身心修炼的融合。

第二天授课则特别邀请了两位修行深厚的高僧授课,分别讲授“现代佛教的转型与走向”以及“戒律与修行”内容。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圣凯法师一直致力 于佛教的国际弘法,经常于世界各地讲学。当传统佛教与现代社会的生活发生冲突时,佛教是否不再具有普世的价值和信仰的力量?针对这一问题,圣凯法师首先以 “少林寺”为例引出佛教现代化的“根机”转变这一话题,指出这是市场经济时代和网络时代环境下大陆佛教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以及民主法治化的现代社会与佛 教伦理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但越是全球化,越是信仰缺失,宗教对于社会发展和公民觉醒的作用也就越大,佛教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必将得到更多的重视 与认可。

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济群法师则把授课重点集中在生命的发展与管理——戒律与修行这一话 题中,他指出学佛有三级目标,初级目标以成就人天善果为目的,中级目标以成就解脱为目的,高级目标以圆满生命为目的。人有各种心理和念头,由此导向不同的 人生结果。在生活中了解心念、行为对于生命发展的作用,选择善的念头、正见与正思惟对于人生抉择显得尤为重要。“戒律与修行”这一话题蕴含了很多生命哲 理,学员感到很有收获。

藏传佛教作为佛教的一大重要分支一直广受关注,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班班多杰教授为学员打开了一扇了解藏传佛教教义的窗户。班班 多杰教授首先介绍了藏传佛教进入藏族聚居区的历史过程,系统讲解了佛教这一分支与汉传佛教及南传佛教在教义和仪式上的区别,在对比中让学员加深了对藏传佛 教的理解。

三天的课程内容丰富殷实,四位教授的授课角度各异、风格不同,但却能从不同的侧面加深了学员对于佛教的认知与理解。

为了能让学员不断加深对于佛教的认知和体验,后EMBA课程还特别增加了体验的内容。三天课程中,学员还集中观看了气势磅礴的佛教音乐史诗《吉祥 颂》,并且在灵山精舍中亲身体验了中国佛教的过堂仪式和禅修,在青烟袅袅、古琴悠悠的静谧环境中,陶冶性情,提升境界,现场感悟佛教的精神与智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