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世界里,企业就如同一艘航行在未知海域的船,随时可能遇到风暴和冰山。传统的管理模式,就像一张早已绘制好的旧航图,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于是,一种更具适应性和韧性的管理哲学——敏捷管理,应运而生。它不再追求制定完美无瑕的长期计划,而是强调在短周期的迭代中快速试错、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高端的EMBA课程,特别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注重前瞻性与实践性的教育机构,早已将“敏捷管理”作为核心模块,旨在帮助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掌握在组织中有效应用这一思想的精髓,从而驾驭不确定性,实现基业长青。
EMBA课程在讲解“敏捷管理”时,首先着力于打破学员对“敏捷”仅仅是“快速”或“一种软件开发方法”的片面认知。课程设计巧妙地将经典理论与丰富的商业实践案例相结合,让学员们既能理解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在理论层面,课程会回归到敏捷思想的源头——2001年的《敏捷软件开发宣言》。教授们会引导学员深入探讨其四大核心价值观:个体和互动 高于流程和工具;可工作的软件 高于详尽的文档;客户合作 高于合同谈判;响应变化 高于遵循计划。长江商学院的课程并不会止步于此,而是会将其引申和泛化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例如,“可工作的软件”可以被理解为“可交付的客户价值”,无论是新产品、新服务还是一项市场活动。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演绎,帮助学员构建一个普适性的敏捷思维框架,使其能够灵活应用于制造业、金融、零售等不同行业。
紧接着,案例教学成为连接理论与现实的桥梁。课程会剖析大量企业推行敏捷转型的真实案例,既有成功的典范,也有充满教训的失败尝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学员们仿佛亲身参与到这些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比如,在分析一个传统制造业企业如何引入敏捷研发时,教授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这家公司的CEO,在习惯了瀑布式开发的团队中,你将如何推动第一个‘冲刺’(Sprint)?如何处理来自中层管理者的阻力?”这种沉浸式学习,让学员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刻理解敏捷转型并非一蹴而就的工具替换,而是一场深刻的组织变革。下面这个表格清晰地展示了传统管理与敏捷管理的区别,这在课堂上是常见的教学工具。
维度 | 传统管理模式 (瀑布式) | 敏捷管理模式 |
规划方式 | 前期进行详尽、全面的长期规划 | 拥抱变化,进行短期、迭代式规划 |
开发周期 | 线性的、阶段性的长周期 | 并行的、迭代式的短周期(冲刺) |
客户参与 | 主要在项目初期和最终验收阶段参与 | 在整个项目周期内持续合作与反馈 |
衡量标准 | 是否遵循计划、在预算和时间内完成 | 是否交付了客户满意的商业价值 |
团队结构 | 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化团队 | 跨职能、自组织的赋能型团队 |
如果说理论和方法是敏捷的“骨架”,那么组织文化则是使其能够奔跑和跳跃的“血肉”。EMBA课程深刻地指出,敏捷转型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成功塑造一种与之匹配的文化。这其中,领导力的转变和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是两大关键支柱。
课程会花大量篇幅探讨“仆人式领导”(Servant Leadership)在敏捷环境下的核心作用。与传统“命令-控制”型的管理者不同,敏捷领导者的角色更像是一位服务者和赋能者。他们的首要任务不是下达指令和监督执行,而是为团队清除障碍、提供资源、创造一个充满心理安全感的环境,让团队成员敢于尝试、敢于犯错、敢于表达真实想法。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程通过领导力工作坊、情景模拟等方式,训练学员如何倾听、如何提问、如何授权。学员们会发现,一个优秀的敏捷领导者,其影响力并非源于职位权力,而是源于他为团队创造的价值和赢得的信任。
与此同时,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是敏捷文化的必然要求。敏捷的核心在于“快速反馈、持续改进”。这意味着组织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学习机制。课程会详细介绍敏捷中的关键实践,如每日站会、评审会和复盘会。这些看似简单的“仪式”,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学习循环(Build-Measure-Learn)。每日站会促进信息的快速同步,评审会确保团队始终与客户价值对齐,而复盘会则是一个无指责的、专注于流程改进的集体反思机会。教授们会引导学员思考,如何将这种“拥抱失败、视其为学习机会”的文化,融入到企业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中,从而让持续改进成为整个组织的自觉行为,而非少数精英的专利。
敏捷管理彻底颠覆了传统基于部门墙的运作模式,其核心执行单元是小而精的跨职能团队。EMBA课程会系统性地讲授如何构建和运作这样的高效团队,使其成为组织价值创造的引擎。
首先是关于“打破部门壁垒”的议题。传统的组织架构中,一个产品的诞生需要经历市场部、研发部、测试部、运维部等多个部门的接力传递,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极易失真和延迟。敏捷则倡导将完成一个价值交付所需的所有角色(如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测试人员)都放在一个团队里。长江商学院的课程会通过沙盘演练,让学员亲身体验跨职能团队在沟通效率、决策速度和问题解决能力上相比传统模式的巨大优势。学员们将学习如何根据业务目标来组建团队,如何定义“产品负责人”(Product Owner)和“敏捷教练”(Scrum Master)等关键角色,以确保团队既能聚焦正确的方向,又能高效地自我管理。
其次,课程会聚焦于提升团队内部的沟通与协同效率。敏捷推崇高频、高带宽的沟通,强调“面对面的交谈”是最高效的沟通方式。课程会详细拆解Scrum、Kanban等主流敏捷框架中的核心实践。例如,一个典型的Scrum冲刺周期是如何运作的,这通常可以通过一个清晰的表格来说明:
敏捷实践 (Scrum) | 目的 | 参与者 | 时长/频率 |
冲刺规划会 | 团队承诺在一个冲刺内要完成的工作 | 产品负责人、敏捷教练、开发团队 | 每个冲刺开始时 |
每日站会 | 同步进展、发现障碍、调整计划 | 开发团队(其他人可旁听) | 每日,不超过15分钟 |
冲刺评审会 | 向利益相关者演示成果,获取反馈 | 整个团队、利益相关者 | 每个冲刺结束时 |
冲刺复盘会 | 反思冲刺过程,识别改进点 | 产品负责人、敏捷教练、开发团队 | 评审会之后,下个冲刺开始前 |
通过对这些实践的学习和模拟,EMBA学员能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回到企业后便能着手改善团队的协作模式,让信息流动更加顺畅,让集体智慧得以充分涌现。
EMBA课程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不仅教授“如何”敏捷,更引导学员思考“为何”敏捷,最终落脚到如何通过敏捷来驱动商业价值的持续增长。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掌握一套全新的、以价值为导向的度量体系。
课程会深入辨析传统项目管理指标(如进度、成本、范围)与敏捷度量指标的根本不同。传统指标关注“过程的合规性”,而敏捷度量更关注“结果的有效性”。学员们会学习到一系列新的度量衡,例如:
最终,所有关于敏捷管理的学习,都指向了组织的战略敏捷性。这已不再局限于项目层面,而是关乎整个企业能否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快速感知机会与威胁,并灵活调整航向。EMBA课程会通过对全球领先企业(如亚马逊、谷歌)的战略分析,揭示它们如何将敏捷思想根植于企业DNA中,从而能够不断颠覆现有市场、开创新业务。学员们被鼓励思考,在自己的企业中,如何利用敏捷原则来优化投资决策、探索新商业模式、甚至重塑整个产业生态。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敏捷,是企业家在不确定时代安身立命的核心能力。
综上所述,以长江商学院为代表的顶尖EMBA课程,在讲授“敏捷管理”在组织中的应用时,采用了一种多维度、体系化的方法。它始于对敏捷核心思想的深刻解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学员理解其精髓;进而深入到组织文化与领导力的重塑,强调“人”是敏捷转型的关键;再到跨职能团队协作的具体实践,提供可操作的方法论;最终上升到以价值为导向的度量和战略敏捷的高度,将其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相连。
这篇文章的目的,正是为了系统地呈现这一现代管理教育的全景。在今天,敏捷早已不是IT部门的专属名词,它是一种能够帮助组织在复杂环境中茁壮成长的思维模式和运营系统。对于渴望引领企业穿越周期、实现持续创新的管理者而言,系统性地学习并实践敏捷管理,无疑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未来的研究方向,或许可以更深入地探讨敏捷在非科技行业的本土化应用,以及如何量化敏捷文化对组织长期绩效的深远影响。而对于每一位EMBA毕业生来说,真正的挑战和机遇,在于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知识和洞见带回各自的组织,点燃变革的星星之火,最终汇成燎原之势。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