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EMBA  >  精英学友  >  校友故事  

EMBA二期奚志勇:新养老时代:银发族的“后现代生活”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6日

亲和源:一所普通又不普通的住所,居住在这里的是一群特殊的居民,他们被称为“吃螃蟹的一批人”。在中国的“银发危机”愈加严重的现代社会,能满足老人尊严、自由度和支配欲望的亲和源,正为老年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4月的上海,一场春雨伴着春雷,将整个城市都冲刷了一遍。

“父母告诉我,早上在地里摘了一些荠菜,让我中午回家一起吃馄。做生意那么多年,好久没有和父母一起在家吃饭了。”谈到与父母这顿难得的午餐,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奚志勇顿了一下,动情地说道。

其实,这个“家”,并不是通常意义上人们所说的“家”——因为,奚志勇年过七旬的双亲现在居所的小区非常特殊,它的正式名称叫“亲和源会员制社区”(以下简称“亲和源”)。这不是一所普通的居住社区:住在这里的人们,身份和称谓是会员,目前平均年龄为74岁,入住于此的“准入门槛”至少也要达到55岁,而会员们还有自己的“生活管家”、“健康管家”和“快乐管家”照顾自己的衣食起居。另外,这里还有专业护理医院和配餐中心。

来到位于上海市南汇区康桥镇的亲和源,12栋棕红色外观的现代建筑,让人很难联想到这里是一处养老之地。更不会有人想到,首批入住这里的12户老人们,已悄然成为跳出中国现行养老模式,最早“吃螃蟹的一批人”。

没有普通社区的喧嚣与嘈杂,亲和源拥有的是静谧与温馨。虽然小区内居住的是一批特殊的“居民”,但这里的老人和不时前来探访父母的子女们,却把它看成是真正意义的“家”。因为,老人们不仅今后的生活将大多在此度过,而在他们中式装修风格的居所内,中国人看重的家的元素也一应俱全。除每位老人的小家之外,亲和源针对会员们所提供的全方位专业养老服务,也满足了这个群体的特殊需求,并解除了他们子女的后顾之忧。

如今,开门迎宾仅半年的亲和源已经吸引了不少观念超前并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人们。来自湖南的薛伯伯今年74岁,退休后的他回到了祖籍上海。他的女儿也生活在这个城市,但为了不打扰子女的正常生活,并能兼顾到时常探望,他和老伴一直在这个城市努力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家”。

“之前在养老院了呆过一阵子,但实在待不下去,(养老院的)人们把住进来的老人都当作病人似的照顾,可我们都还很健康,这让我们感觉不舒服。”此后,薛伯伯和老伴又看过五六个养老院或机构,但都不能让他们满意。

“我们就想寻觅一处既能给我们独立的生活空间,但在需要时,又有专业的人能帮助我们的养老机构。”在最初看到亲和源的介绍后,他和老伴就一直关注着这个项目的发展,“我就等着它(建成)了。”如今,作为亲和源的第一批会员,已经在此生活了三个月的薛伯伯,直叹“这里就是我们想要的地方。”

空巢来袭

在哪里养老?如何养好?怎样满足老年人晚年在生活与精神方面的多样化需求?逼仄而来的连串数字,已经让我们看到了问题的紧迫性——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老龄人口已达1.4亿以上,约占人口总数的11%,且每年仍在以3.3%的速度增加。不仅如此,随着社会转型加快,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传统的大家庭正被小型家庭、核心家庭所代替。在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同时,“空巢”家庭比例也在快速增长。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早在2000年,全国在65岁以上老龄人的家庭户中,“空巢”家庭户约占22.83%,如今这一比例仍在不断增长。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预计到2030年,在中国人口中,“1/3的人将在学校读书,1/3的人正出外打工,而另有1/3的人将开始养老。”

目前,中国有着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这些模式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有各自的一些优点。但它们也开始暴露出了一定的缺陷。家庭养老作为中华文化中几千年来一直沿袭的传统养老方式,由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以及年轻一代面临的巨大的社会压力,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这种功能已经无法实现。此外,机构养老也存在片面追求零事故考核,把老人当作病人来管理的缺陷。单纯以行政区划分的社区养老,又缺乏专门为老服务的资源,即使建立了为老服务的资源,也很难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发挥。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现有的养老模式也许已经无法完全解决养老问题。养老问题,难道只是低水平、低层次生活的一种保障?

银发商机

人们在看到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的同时,却很少有人思考它所带来的机遇。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江商学院EMBA校友奚志勇,却在与大多数人相同的感同身受中,先于他人瞄准了其中的机会。

“当父母生病的时候,你正出差在外该怎么办?特别是到晚上,一个电话打过来,那时的你又该是怎样的心情?”奚志勇早在2000年左右就开始关注中国老年产业,在分析整个市场的时候,他一直强调人的孝心,“一个没有孝心的人不会是真正成功的人,而很多伟人就对父母十分孝顺。”

他注意到,很多企业家在介绍自己的成长和成功过程中,无不透露出成功背后对父母的一种关爱,“但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很多成功人士,却始终处在因为工作繁忙而无力尽孝的矛盾中,如何去为这些人排忧解难?而这就是我的项目需要做的事情。”谈到建立亲和源的初衷时,奚志勇告诉《长江》,“我们开发的这个项目,就是针对企业家和白领等中高层收入人群的父母,解决这些子女们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在社会养老需求多元化的情况下,养老模式的开发也应该多元化,未来的养老事业应该走社会化、产业化和多元化的道路。”他说。

2003年,奚志勇和他的团队感觉到,实现创建自己多年设想的新型养老模式的时机与条件成熟了。在他看来,自己还算是一个把握市场时机恰到好处的商人。“很多概念如果太超前,市场接受产品的程度就越难。而新生事物的诞生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奚志勇一直认为,中国老人是最富有的一个群体,而这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的养老体制有关。

“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国家,因为保障体系还跟不上,老百姓想要防老,首先就会把钱存起来,以防万一。”而这也使老年人成为潜在的一支消费大军,并为养老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商机与空间。

对老人来说,颐养天年一是养生,二是养心,三是健康与快乐。因此,奚志勇准备打造亲和源项目时,就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理念,并坚信它们“足够打动老人,而且住进来就再也离不开了”。

在亲和源,所有入住的老人都被视作会员,更是社区的主人。这也就意味着,和传统的养老机构相比,“不是我们去管理他们,而是他们‘管理’我们,这种主被动的管理关系,体现出给予老人的自尊。”为此,深谙老年群体心理特征的奚志勇,力图将亲和源打造成一个围绕并满足老人三大需求——尊严、自由度和支配欲望——的特殊社区。

照此理念,在亲和源,老人打开门是“大家”的交流空间,关上门是“小家”的私密空间。这里的整套服务理念也完全按照这三大需求进行。“我们不会让传统养老机构中的一些沉重元素出现在这里。”奚志勇所说的“沉重元素”,就是通常人们印象中养老机构简陋的床位、穿白大褂的护理人员以及严格的出入登记制度,“这些都会让老人们感觉没有活力,而这恰恰是囿于‘零事故’前提下传统养老机构的方式。”

与传统机构养老的“零事故”思想针锋相对的是,奚志勇则提出了“零服务”的概念。他希望,亲和源的服务是在“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当会员需要服务时,服务则“呼之则来”,当会员不需要服务时,服务则“挥之则去”。“这会让会员们既感觉到服务的存在,又感觉不到服务的存在,使会员个人的尊严、自由和隐私受到充分的保护。” 奚志勇解释道。

在亲和源,同样出于老人安全的考虑,采取的是在每户老人居住的卧室和浴室两处意外高发地,配有红外线感应装置,便于值班人员监控。与此同时,在每个会员佩带的胸卡上及居住的房间里,也都装有应急按钮,一旦接到紧急报警,“管家”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会员身边。

颠覆?创新?

如果说,这些只是披着高科技外衣的噱头,那么,要成为亲和源社区的会员,几个 “入会”标准的硬性指标,却让人感觉到它对细节的考量——除了会员年龄的限制外,要成为真正的会员,需要通过“入会审核小组”的基本考核。“审核小组”将率先走访申请会员的邻里关系,了解老人以前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是否和睦,以保证今后社区大家庭成员的和谐相处。同时“审核小组”还要对申请入会者进行一次“面试”性的访谈,以全面了解会员的情况。

在这个被称为“至尊老人的家”的社区里,老人可以享受分户的居家生活,也能获得专业的养老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老年公寓采用的是服务外包的管理模式,亲和源方面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心理健康等服务,其他的医疗、物业、餐饮、商业等服务分包给专门供应商。

这些专业性的机构,不仅能够保障亲和源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同时也有效规避了会员们与亲和源投资方产生直接的矛盾,减少通常养老机构管理者与入住者的直接摩擦成本。

“传统养老机构采用的是将服务项目纳入自我运营的范围中,而我们是整合目前市场上专业化程度较高、符合一定服务理念和标准的资源,组成服务平台。我们只是(供应商的)协调者。”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奚志勇对《长江》如是说。

在接受《长江》采访时,奚志勇表示,亲和源的理念,就是为社区内的老人提供一个能达到基本生活需要,快乐需求和健康需求的生活方式。“我们为会员们配有生活、健康和快乐三个方面的管家,他们将帮助老人完整地去做好每件事。”

此外,社区还为每一个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按照设想,今后这些会员无论居住到哪个城市的亲和源连锁社区,通过网络系统,当地的管家和服务机构都将及时了解到有关会员最新的健康情况。而这些会员的子女,打开网络也会及时了解到父母的身体状况,“甚至连中午吃的什么营养菜谱都可以看到”。

在这个信息即价值的时代,亲和源社区也并没有满足于仅仅服务近900户公寓内的会员,而是努力挖掘更多的潜在价值。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下辖的老年生活形态研究中心的成立,就是得地利、人和之便应运而生的。

“1500多个老人到时候全部住在这里,他们就是我们研究老年经济产业最好的数据样本,我们要利用这个优势深入地研究。”奚志勇感慨地说,中国关于老年群体的微观数据现在太少,而亲和源将通过深入研究这个群体的生活状况和相关数据,在进行系统分析后,为今后研究和发展老年产业的新产品提供决策参考。

“第一”的困境

就在今年年初,多年来一直关注老年养老问题的上海市人大代表李传福参观了亲和源社区。他告诉记者:“真正的老年社区应兼备家庭、社区、养老院功能。老人身体好时体现社区功能,一旦生活不能自理,就要体现养老院功能。”他认为,亲和源就类似一个松散的大养老院,老人在此可以享受居家生活,也能获得专业的养老服务。

目前,亲和源社区经营以会员制的方式面向市场发行两种会员卡。一种为银杏A卡,即一次性缴付卡费50万元永久使用并可继承、转让,然后每年支付1.5万—5万元年费(根据房型大小);另一种为银杏B卡,即一次性缴付卡费35万—65万元(根据房型大小)供个人终身使用,然后每年支付2万元年费,如果未住满15年,可以折算到月按比例退回部分入会费用。

虽然亲和源努力打破传统的养老模式,并力图将养老打造成“创新的、时尚的、高层次的整合各种资源的社会产业”。然而,凭一张会员卡获得社区长时间的居住权,在“新养老时代”,有多少老人能接受这种养老模式?又有多少有能力且愿意花费这笔钱的消费人群? 据亲和源社区市场部经理表示,从首批入住的12户会员情况看,其中不少是经济能力较强的老人,或者是依靠子女“赞助入会”的。其中,已经入住和预订入住的80多户会员中,用于纯投资、纯养老以及投资养老结合型的顾客各占1/3。

年过七旬的王阿姨和顾伯伯,就是将城里的一套房子卖掉后入住亲和源社区的。在欣喜这样一家养老社区出现的同时,他们也谈到了自己的隐忧:作为由民营企业创建并主导的亲和源社区,将来会一直走下去吗?

面对老人们的这种担心,在接受《长江》采访时,奚志勇坦承,从理论上来说,的确存在这样的风险。但他也表示,“即便公司今后出现变数,投资人改变,但房屋的使用权并没有变。原来签订的合同,仍受法律保护。”为了规避潜在风险,并为今后陆续入住的会员吃下一颗“定心丸”,奚志勇透露,公司目前也在与几家保险和信托公司接触,未来可能引入第三方,并由保险公司投保相关房产,让会员住得放心。

此外,亲和源也成立了一个私募式老年基金,以防会员和他们的子女资金出现意外情况带来的影响。“比如有些会员的子女是做生意的,他们把父母送进来,但公司却突发意外情况,而他们的父母也随之付不起租金,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不会把老人重新推到社会上去。这时,将启动老年基金来支持他,保证他们今后的养老。”

据悉,亲和源老年基金的第一笔原始基金250万元,已经由亲和源股份公司先行投入,而奚志勇的理想是启动资金能够达到500万元。他相信,除了来自社会的支持,入住这里的会员,“如果真的满意这种养老形式,也许他们今后也会支持这个基金的。”

“能解决天下父母的养老问题,难道不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吗?”在采访中,谈到亲手将梦想照进现实的亲和源,奚志勇激动地表示。根据他的整体规划,亲和源下一步将在海口建立分支连锁机构,在当地将采取出租公寓等形式。未来,亲和源还准备在北京、长春、成都等城市通过融资等方式开花结果。

“一家公司毕竟实力有限,现在最需要的是把这个产业真正做出来。”奚志勇说,在他的身后,是“代天下儿女尽孝,替世间父母分忧”的一幅大字。

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调查

●人数: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截至2007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11.6%。从性别结构看,女性老年人口比例略高于男性,分别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1.8%和48.2%。

●保险:截至2005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75亿人,其中4367万离退休人员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当年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达4040亿元人民币;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达4041亿元人民币,当年征缴收入总额达4312亿元人民币;到2005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积累资金达2010亿元人民币。

●医疗:2006年,国家颁布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实施爱心护理工程,加快发展面向高龄病残老年人的护理服务设施纳入规划重点; 截至2005年底,全国城市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5万多个,95%的地级以上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老年人的部分基本健康问题在社区得到解决。

●文体:从2001年起,中国组织实施了“亿万老年人健身活动”。目前,全国参加经常性体育健身活动的老年人达5800多万人,2005年底,中国的老年大学(学校)已发展到2.6万多所,在校学员230多万人,中国老教授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老年法律工作者协会等全国性老年社会团体已发展到13家,分会遍及全国各地。2005年底,城市社区和农村老年人协会发展到31.7万个。

●政策:近20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颁布的老龄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政策达200余件,初步形成老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框架; 中国已加入6个国际老龄组织,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老龄组织建立业务联系。

相关信息Related information

项目优势更多 >>

  • 01

    贯通中西享誉全球 的教授团队

  • 02

    全球引领的 中国商业管理洞见

  • 03

    全球视野与面向 未来的格局境界

  • 04

    汇聚广泛影响力 的商界校友网络

  • 05

    率先引入人文课程 倡导公益与社会创新

  • 01 贯通中西享誉全球的教授团队

    作为一所“教授治学,研究立校”的学术机构,长江商学院吸引了一批享誉全球学界的全职教授。他们绝大部分获得了哈佛、耶鲁、斯坦福、哥伦比亚、沃顿等世界知名商学院的终身教职,并为各自研究领域中的知名讲席教授或学术领头人,长江教授屡获学术大奖累计超过70项,以华人为主的专职世界级教授团队与企业家学员“教学相长”,打造了长江商学院深厚的学术影响力。

  • 02 全球引领的中国商业管理洞见

    依托全职教授团队及研究立校的办学理念,长江商学院对中国商业与管理问题进行了原创、独立、系统、深入且具前瞻性的研究,形成了创新引领的洞见(Insight)与远见(Foresight),这些研究结论与观点拓宽了中国企业领军人物的视野、思维、境界、格局,带动了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三位长江商学院教授曾鸣、陈龙、廖建文相继加入中国知名互联网公司,出任首席战略官,在中国管理教育界乃至世界商学院范围内都实属罕见。

  • 03 全球视野与面向未来的格局境界

    秉承打造全球新一代商学院的愿景,长江商学院在夯实中国经济和管理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积极为全球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在科技创新时代,长江商学院先人一步整合全球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梳理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内容,与EMBA同学共同将新科技商业化,保持面向未来的领先地位。凭借学院与近40家全球知名院校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长江EMBA学员在学期间与毕业之后,可以长期持续获益于独特的全球学习生态。通过全球视角,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注重培养EMBA学员的全球视野、思维模式与资源整合能力。

  • 04 汇聚广泛影响力的商界校友网络

    长江EMBA项目已招收10000余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海内外优秀企业家,95%以上为企业核心决策层,无论从地理分布、行业构成还是公司类别等方面,均呈现多元化、高层面的特点。长江商学院为遍布中国及世界各地的校友搭建了深具价值与影响力的终身学习交流平台。长江的超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帮助长江商学院学子从认知的深度到视野的广度都会跃升到新的境界,互学共创真诚分享,为EMBA学员事业的持续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强有力支持的案例俯拾皆是。

  • 05 率先引入人文课程,倡导公益与社会创新

    长江商学院倡导企业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重视企业家精神品格的塑造与培养,强调践行“强者的有为”。
    ● 人文课程:作为全球管理教育创新的引领者,长江于2005 年将人文课程系统地引入管理教育,突破传统商学院的教学体系,设立长江商学院人文商业伦理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合作,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课题,弘扬历史观与长线思维。构建人文与商业伦理课程体系:涵盖天、地、己、群四个维度,超越古今中西之辩,跨越理性和精神之分;尊重现代科学的专业分工以保证学术性。
    ● 社会创新与公益责任:率先将公益学时纳入管理教育,并将“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设为每一位EMBA学员必修的课程。同时,长江EMBA设立公益奖学金,已吸纳数十位中国公益界领袖汇入长江。时至今日,长江校友在弘扬人文关怀,推动社会变革,助力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方面做出诸多探索与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