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EMBA  >  精英学友  >  校友故事  

“联网”精英 ——访共青团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上海市青年联合会秘书长武舸(EMBA二期)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28日

你可能不知道上海市青年联合会,但你一定知道陈天桥、姚明、刘翔、黄豆豆、廖昌永等各界精英——他们都是上海青联委员,而上海青联秘书长正是我院 EMBA 二期的武舸同学。可以说,上海青联为上海精英青年代表搭建了一个联情、联谊、联志、联业的巨大网络,而武舸和他精干的同事们正是这其中功不可没的“联网人”。 

锻造凝聚力 

1998 年底,武舸开始到团上海市委、上海市青联工作。在此前的三年时间里,他在上海市政府驻武汉办事处工作。那时他的工作主要是联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五省的政府和企业,除了开展政府层面的交流、经济合作和政府间的互访活动,他的工作焦点还集中在三峡库区的对口支援上。武舸形象地对《长江》介绍说,“回到上海后,自己工作以构建政府、社会和青年之间交流的平台,通过这种平台为青年展示才华、成就理想、投身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为青年发展服务,是最大的凝聚力,而有了凝聚力,我们就有了无限的活力和推动力。说到底,我们的工作就是在锻造各族各界各阶层青年的凝聚力。” 

武舸现在所在的上海市委统战部,除了每年要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青年组织或部门开展数十次内容丰富的交流合作,做好民族、宗教、各阶层青年等的青年爱国统一战线各项工作以外,还要举行各式各样旨在推动上海经济与社会、青年发展的活动。武舸解释说,统战工作有两个主要作用:一个是凝聚力量,立足于上海本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通过统战平台,汇聚上海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各族各界青年代表人士,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青年个人的提高;而新时期青年统战工作的另一个任务是建言献策,就是促进企业间、企业和政府机构间沟通顺畅,把各类青年的真知灼见和建设性意见,通过一定渠道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记者采访当天下午,武舸和同事们策划、举办的房地产政策和金融业发展的专题研讨会即将举办。他介绍说,研讨会将邀请了上海市所有主要银行的行长以及上海有代表性的房地产企业家进行面对面深度交流,共商在宏观调控、银根紧缩下的上海房地产融资新政,会后将把真知灼见通过统战部的渠道提供给上海市委、市政府作为参考。此举试图促成金融政策和房地产行业需求间的良性沟通和磨合。下一步,武舸和同事们还将在筹办“股权分治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等研讨。 

对于青联工作的理解,武舸精辟地概括为“四联”——联情、联谊、联志、联业,而这正是青联的理念。武舸表示,青联最大的特点“友情和友谊的连接再就是志向和事业的连接,通过这个理念来凝聚优秀青年,创造青年和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为此,武舸对自己的工作定位始终是服务第一。他非常清楚,青联就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青年、服务发展,不管活动形式如何千变万化,这个核心的理念是不变的,为此,武舸和同事们付出了经年以久的艰苦努力。而他们的创建性并极富激情的工作也得到了这些青年精英们的高度认可:上海青联最具活力、最具吸引力和凝聚力,上海青联是个大家庭,是个温馨的港湾。 

为了保持这样高度的凝聚力,除了真诚的服务,武舸带领团队以创新为路径、以高水平的实施为保障,不断推出各种标志性的品牌活动。针对青年个人,青联通过“上海十大杰出青年”等不同层面的奖项,发现并推出青年英才,而像曹建明、杨国平、邵亦波等都曾榜上有名。这些青年才俊们从创业起步到取得辉煌业绩,他们每一步的发展都受到了青联的关注。对于更广泛的优秀青年人才,青联则是搭建各种交流平台,帮助他们提高并开阔眼界。比如,青联连续六年成功举办的沪港青年企业家发展论坛,梁振英、梁爱诗、冯国经等都曾出席并发表演讲,香港、上海两地青年企业家近 2000 人参加论坛。又比如,青联还成功举办沪台论坛、由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讲的青年发展高层讲座、 APEC 青年企业家论坛等,这些高水平、创新性的活动为青联赢得了社会的尊重,赢得了青年的心。 

与此同时,武舸积极围绕社会、政府关注的目标任务建设新型青年组织。他想让那些有着不同职业、不同理念、不同知识背景的人们因为一个目标会聚在一起,从而形成新的力量。这个构想的产物之一的“上海金融青年联合会”于当年 7 月 10 日诞生了。联合会的成立,吸引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朱从玖和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黄晓光等上海金融界顶尖人物来担任主席和副主席,吸引了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管理机构等众多金融业的不同领域代表以及专家学者和媒体等,在这个难得的平台上更好地加强沟通、形成合力,更加积极地推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毋庸质疑,“上海市金融青年联合会”的建立实现了武舸最初的构想。而今年,他又成功协调各方力量,得到了政府大力之持,成立“上海医药卫生青年联合会”,把医学、医药、医疗管理等上海青年精英汇聚在了一起,共同为上海建设亚洲医疗中心贡献力量 。 

武舸知道,任何事业都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要赶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取得良好的业绩,个人、企业、团体都是如此。而他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就是找到一种结合点,寻求一种连接,让青年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断加强凝聚力,从而“能量越聚越大、人员越聚越多、事业越来越红火”。 

保持激情的秘诀 

如今,武舸已经在上海青联工作了整整七年。和很多人所不同的是,虽然“每天满脑子都是事”,甚至周末、周日都有委员前来请他出谋划策,但是,武舸非但没有抱怨过,反而一直保持着高昂的热情,认为“能为这么多优秀的青年服务,成为他们信赖的朋友,是我的荣幸”。因为,每当他“看到了组织的发展,看到每一个委员、同事的进步”,自己就会非常开心,所以他说自己“一定要有这种付出和投入”。 

了解武舸的人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亲和、热情和周到以及绝对的思路明晰、有条不紊。而对于人们的这些评价,武舸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家庭环境。武舸的名字本身就与军队沾边,因为他的父母至今仍在国防科研一线从事航空系统设计。武舸觉得自己从父母那代人身上汲取了很多精神上的养分。 

武舸介绍说,他的父母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那时的大学集中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武舸父母那一代的大学生不仅具有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而且还有专业的钻研精神,再加上广博的知识和多元的才能,在当时的军工企业都是最拔尖的。不仅如此,这一代人爱好广泛,音乐、体育样样精通,文学素养很高。正是在父母那一代人的熏陶下,武舸从小就喜欢体育,热爱文艺。长跑、篮球、足球、羽毛球都是他的强项,而长期良好的锻炼也 
让现在工作繁忙的武舸保持着旺盛的精力。 

武舸觉得自己能在七年的工作中保持持续的热情和动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己能在闲暇时候“思考”。对他来讲,现在最大的难题不是工作有多难做,而是“突破自己”,也就是“自己心态的调整,自己能否战胜自己”的问题。他说,长时间从事一项工作的话,就需要不断超越自己,并经常激发自己新的感受、新的体会,“是否能超越自我,让今天的模式和明天的不一样”。 

专业角度提建议 

作过多年青年工作的武舸对长江满怀感情,当记者为刚刚举办过创立大会的长江校友会向他征询意见时,他以“联网人”的专业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设想。 

他非常认可长江校友会的巨大作用,认为它未来的成功运作,对长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他认为,创业已经三年多的长江商学院,虽然在中国商学院中还比较年轻,但是长江的后发效应,在上海乃至在全国的影响力都是比较大的。但长江还正处于品牌积累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校友会不仅是长江的产品,而且也是长江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武舸认为,对所有学员的终身凝聚力是国际著名商学院非常重要的经验,长江校友会同其他商学院校友会的合作可能性以及合作质量,直接影响到长江今后的发展。如何取得操作和组织建设的成功,有两个关键要素,第一是选取有激情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参与,因为任何组织都是靠数量不多但有激情的人来推动,这样组织才有活力并持续发展;第二,是组织的意识。这种意识首先是有运作经验和理念,有明确的目的,知道组织发展的方向;最后就是通过联合学员的力量来做事情,形成组织内外部的嫁接与合作。 

他还对校友会活动的有效性和成功率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在做事上不求多但求有效,例如项目选择要有效,这样参加者才能有所收获;其次是活动的选择。就像他多年秉承着的理念一样,“可做可不做的坚决不做,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武舸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认为,这种做事原则对组织很重要,因为很多人只是参与其中的几个活动,一次不成功的经历便会给这些参与者造成不良的印象,下次他们参与的几率就会降低。“如此恶性循环,会像传染病一样传播出去,而且任何一个活动的设计一定是可持续的”。这些其实就是孙子兵法中有关“慎战、少战”的具体运用。 

对长江未来的发展,武舸也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想法。他认为,长江的特色在于管理知识的学习以及精神文化建设。关于学习,因为长江的教授本身具备中西贯通的实力,长江今后在专业课程的选取和设计上,如果始终能够坚持中西贯通的原则,结果肯定会越来越好。 

关于精神文化的建设,武舸认为,长江举办的活动一方面要在比较大的事业理念基础上开展,另一方面要让学员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品性和智慧。他评价说,这几年长江举办的活动“设计非常理想”,为内部的学友和校友之间举行跨地域、跨国际、跨领域的活动建立了一个既提高学识又发展事业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长江如果能够在未来通过搭建一种平台为整个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能体现长江更大的价值”。武舸希望,长江今后能借助现有的资源和校友网络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提升活动层次。其次,长江的优势在于汇集了很多有理念的专才,长江举办的活动可以延伸和发展自己独有的文化,从而进一步提升长江的品牌,加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经过两年多的 EMBA 学习,武舸认为自己获得了无穷的动力和启发。长江同学“做人、做事、求知、共处”的良好氛围,是他在长江学习期间最大的收获。他告诉《长江》,除了每月有几天能和一群可爱的同学们在一起接受熏陶,自己在长江还学会了一种思维,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体系和发展目标。” 

虽然自己即将从长江毕业,但感觉“终身受用”的武舸还想推荐更多的人来长江学习。他说,长江博采众长、中西合璧、共同发展的理念使自己受益匪浅;在长江,大家亲如一家,这里就是一个精神家园。 

 

相关信息Related information

项目优势更多 >>

  • 01

    贯通中西享誉全球 的教授团队

  • 02

    全球引领的 中国商业管理洞见

  • 03

    全球视野与面向 未来的格局境界

  • 04

    汇聚广泛影响力 的商界校友网络

  • 05

    率先引入人文课程 倡导公益与社会创新

  • 01 贯通中西享誉全球的教授团队

    作为一所“教授治学,研究立校”的学术机构,长江商学院吸引了一批享誉全球学界的全职教授。他们绝大部分获得了哈佛、耶鲁、斯坦福、哥伦比亚、沃顿等世界知名商学院的终身教职,并为各自研究领域中的知名讲席教授或学术领头人,长江教授屡获学术大奖累计超过70项,以华人为主的专职世界级教授团队与企业家学员“教学相长”,打造了长江商学院深厚的学术影响力。

  • 02 全球引领的中国商业管理洞见

    依托全职教授团队及研究立校的办学理念,长江商学院对中国商业与管理问题进行了原创、独立、系统、深入且具前瞻性的研究,形成了创新引领的洞见(Insight)与远见(Foresight),这些研究结论与观点拓宽了中国企业领军人物的视野、思维、境界、格局,带动了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三位长江商学院教授曾鸣、陈龙、廖建文相继加入中国知名互联网公司,出任首席战略官,在中国管理教育界乃至世界商学院范围内都实属罕见。

  • 03 全球视野与面向未来的格局境界

    秉承打造全球新一代商学院的愿景,长江商学院在夯实中国经济和管理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积极为全球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在科技创新时代,长江商学院先人一步整合全球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梳理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内容,与EMBA同学共同将新科技商业化,保持面向未来的领先地位。凭借学院与近40家全球知名院校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长江EMBA学员在学期间与毕业之后,可以长期持续获益于独特的全球学习生态。通过全球视角,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注重培养EMBA学员的全球视野、思维模式与资源整合能力。

  • 04 汇聚广泛影响力的商界校友网络

    长江EMBA项目已招收10000余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海内外优秀企业家,95%以上为企业核心决策层,无论从地理分布、行业构成还是公司类别等方面,均呈现多元化、高层面的特点。长江商学院为遍布中国及世界各地的校友搭建了深具价值与影响力的终身学习交流平台。长江的超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帮助长江商学院学子从认知的深度到视野的广度都会跃升到新的境界,互学共创真诚分享,为EMBA学员事业的持续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强有力支持的案例俯拾皆是。

  • 05 率先引入人文课程,倡导公益与社会创新

    长江商学院倡导企业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重视企业家精神品格的塑造与培养,强调践行“强者的有为”。
    ● 人文课程:作为全球管理教育创新的引领者,长江于2005 年将人文课程系统地引入管理教育,突破传统商学院的教学体系,设立长江商学院人文商业伦理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合作,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课题,弘扬历史观与长线思维。构建人文与商业伦理课程体系:涵盖天、地、己、群四个维度,超越古今中西之辩,跨越理性和精神之分;尊重现代科学的专业分工以保证学术性。
    ● 社会创新与公益责任:率先将公益学时纳入管理教育,并将“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设为每一位EMBA学员必修的课程。同时,长江EMBA设立公益奖学金,已吸纳数十位中国公益界领袖汇入长江。时至今日,长江校友在弘扬人文关怀,推动社会变革,助力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方面做出诸多探索与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