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EMBA  >  精英学友  >  校友故事  

从建筑工到CEO ——访浙江宝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建标(EMBA二期)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28日

采访徐建标正值浙江宝业建设集团上市两周年的日子。此时的他,依旧一幅朴实的穿着,敦厚的笑容,“从 1987 年开始,我在宝业已经 18 年了。如今,企业的发展已经和我个人结合在了一起,自己是离不开这个行业了。”是啊,经过十几年的打磨,宝业与徐建标本人都经历了不凡的成长历程,着实值得我们细细探究。 

杨汛桥现象 

1986 年,徐建标因三分之差高考落榜。乐观的徐建标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的,“现在看来,当年没有被录取倒是一件好事情,否则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我了。” 

落榜之后,徐建标在当地的初中作了一年多的代课老师。在此期间,他边工作边学习,一年后通过自学考入浙江工民建筑学校。工民建专业毕业的他,就加入了“宝业建设”的前身——绍兴县第六建筑工程公司,从此就没挪过窝,一待就是 18 年。 

绍兴县第六建筑工程公司源于 1975 年,当时 60 个泥水匠向当时还是公社的杨汛桥镇借了 2000 元,由此组建成一支集体性质的建筑队——杨汛桥修建队。 

别小看绍兴市杨汛桥镇,这个位于浙江绍兴与杭州淆山交界处、面积不足 38 平方公里、人口不足 3.2 万的小镇,近年来,此弹丸之地先后出现了 7 家上市公司,在国内几乎独此一家。其中,在香港主板市场的有 2 家,在香港创业板和内地 A 股市场上市的各有 3 家,外界称之为“杨汛桥现象”。而浙江宝业建设集团不仅是一家成功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的民营企业,而且也是第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大陆建筑工程企业。 

经过上个世纪 90 年代的两次彻底改制,浙江宝业建设集团如今已迈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自从 1998 年改制至今,企业营业收入在 7 年内已经连翻几番。公司在香港 H 股主板成功上市后的第二年, 2004 年该集团的营业收入已达 60 多亿。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企业的发展,徐建标也从一个不懂建筑行业的普通学生,经历了从钢筋安装的施工人员、资料员、项目经理、分公司技术负责人,再到分公司经理、集团副总理的成长道路。如今,伴随着宝业集团成长的他,也一路走来,成为浙江宝业建设集团的总经理。 

和徐建标所从事的建筑行业一样,他本人的职业生涯也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他本人几乎做过所有的底层工作,这使他也了解了很多建筑业的相关专业知识。在接受《长江》采访时,徐建标感慨自己与宝业集团的发展都“不容易”。 

在徐建标与宝业集团共同走过的这十八年中,他认为企业的前辈和自己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跨过了很大的坎——在企业的早期发展阶段,宝业集团的董事长庞宝根个人的人格力量对企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在人格魅力这道坎过了以后,企业和他面临的就是管理机制的难题。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作大,企业文化的力量才能成为实现宝业集团“百年老字号”目标的最大推动力。 

现在,打造百年老店的目标是徐建标认为正在努力攀越的又一座山峰:“只要在这个行业,我们没有犯大错误,没有遇到大挫折,我觉得这个行业往上走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有信心实现企业提出的‘百年老字号'的目标。” 

有规范才有发展 

2005 年,浙江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继 2004 年后再次上榜“中国民营上市企业 100 强”,位列第 14 名。宝业集团( HK2355 )自 2003 年 6 月 30 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以来,股价也一直持续稳步上涨。徐建标不无自豪地告诉《长江》,上市两年来,宝业集团的营业收入已经实现了翻倍递增。 2004 年度,宝业集团营业额在上年基础上上涨了 46% ,上缴国家利税 3.4 亿,净利润达 2.75 亿元人民币。据悉,香港证监会在一份上交中央高层的报告中,把宝业集团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三个代表”典型写了进去。报告对宝业集团通过规范管理到规范上市后取得的快速发展进行了肯定。 

其实,早在宝业集团上市之前的 2003 年,集团发展速度已经很快,营业额已经超过了 30 亿。徐建标说,宝业最终选择这个时候上市,更主要的是因为看到了规范发展对企业的重要性。的确, 2003 年时的宝业集团已经是一家有着近 30 年历史的企业了。徐建标认为,企业在几十年的发展中肯定有一个惯性,包括思维的惯性,人员的一些惰性,还有一些旧的传统势力,这些方面很难通过企业自身进行调整。 

但是,他说,通过规范的上市,特别是到香港的国际资本市场上市,“可以借助外部力量,用他们规范上市的一套制度和理念来规范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剔除我们企业内部一些不正确的东西”。徐建标告诉《长江》,这些都是国内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跨越的障碍,“只有跨过了这个障碍,跨过了这道坎儿,才会让企业的发展更快,或者是更健康。” 

其实,通过融资达到企业制度的吐故纳新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徐建标心目中,融资更主要的目的是能够通过香港这个国际金融平台,提升宝业集团的国际知名度,从而帮助企业在国外寻找到更好的合作伙伴。徐建标说,通过外部上市这样一个动作,的确逼着企业进行了内部的管理和规范化运作,这些方面都改善了不少。而这样的结果,也让企业有机会和一些规范化的国际大企业实现了对接。正是有了这样的改良,宝业集团才有了与世界 500 强企业丰田的合作。“因为我们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可以与他们对接。他们能够相信我们。”徐建标表示。也正是从这个角度看,在香港主板市场的上市,带给宝业集团的正面效应还会不断持续。 

“三七”管理之道 

在与徐建标交谈的过程中,他会经常谈到将宝业集团打造成一家百年老店的梦想。他说,经过在长江的学习之后,自己的思维也进一步开阔。他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发展少不了一些大企业,或者是一些有较长寿命的企业来支撑。国内很多企业虽然都有成为百年老字号的这个愿景,但真正要做到的确很不容易。“回过头看,浙江民营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 50 亿元的并不多,但是在 30 到 50 亿元的企业则有很大一批。”徐建标说起浙江民营企业的现状时说道。 

在这样的“浙江现象”中,宝业集团究竟该如何突破自己的发展瓶颈呢?徐建标坦承,宝业集团这些年能够快速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赶上了好年华”。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和施工行业注定是一个朝阳行业。但徐建标认为,宝业集团在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势必会碰到人才坎、技术坎,还有产业升级换代等许多的坎坷。正是凭借十八年来在民营企业成长的经历,让徐建标对民营企业如何加强内部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总结出了一套“三七管理规律”。 

徐建标的“三七管理规律”第一体现在企业用人上。民营企业的人才招聘一直都是一道难题,徐建标说,宝业集团发展的早期阶段要招到一个正规大学生一直都是很困难的事情,“只能在地方上招大企业不要的大学生”。直到目前,不少高端人才还是不愿意“投身”到民营企业中。但民营企业怎样才能发展和培养出自己的人才队伍呢?根据徐建标总结的“三七管理规律”,宝业集团在用人上只就只用 70 分的人。也就是说,如果给一个人打分,这种人就是指不是最好、最顶尖的人才。但他们却能在民营企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的机会,“虽然他们不是顶尖人才,但有向上努力的愿望,要学习、要跟着企业一起发展。这些人对企业的忠诚度是最好的,这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反而是用对人了”,在徐建标看来,“这样的‘三七用人'就是适合的。“ 

其次,徐建标认为“三七管理”在民营企业的授权问题上也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他说授权在民营企业都是老板说了算,民营企业在授权问题上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许多管理人才,职务给他了,但实际上权力并没有给他。徐建标的“三七管理规律”则认为,对一个高级管理者授权,老板只要看到他的七分工作并感到满意就够了,不需要看到他全部。对于他们,如果稍微有些做得不对或者是有些不适合老板意愿的事情,老板要看他的主流。“在管理上要充分授权,你只控制他 70 %的行为就可以了”。 

再者,徐建标认为自己的“三七管理规律”在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团队精神建设上也有很大的施展空间。徐建标说,许多民营企业的文化实际上很多都是老板的文化,这样一来,“在企业你要让每一个人都认同老板的文化,那就不可能做到员工百分之百的认同”。徐建标由此认为,在民营企业高层管理的团队中, 70 %的管理者认同你的企业文化,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团队了。“人各有志,人各有思想,不可能百分之百认同你。 70 %的管理者认同你的企业文化,而且能够拧成一股绳,这个力量是很大的,已经是企业不得了的事情。” 徐建标进而认为,在一个团队文化当中,如果有 70 %的人认同老板的企业文化后,还有 30 %的人是他的个性表现、性格张扬,反而倒成为了这个团队的特色。有一句话,老板懂得放手或者是放心的人,他肯定就轻松。在徐建标看来,放权也是建立在自信基础上的表现,企业如果有这么一群自信的人,老板肯定也很自信,那么团队肯定会成功,企业也一定会有大的发展。 

徐建标总说自己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比较复杂”。徐建标对自己剖析道:自己表面上虽带笑容,不温不火,但实际上自己性子比较急,“今天能够做好的事情绝不拖到明天”。与此同时,徐建标做事讲究一个“快”字,他不但要求自己要做得更好,同时也要求别人要做得更好。而最终选择到长江学习,徐建标认为就是“对自己不满意,追求完美的一个体现”。徐建标说,在长江学习的这两年让自己感受最深的有两个部分:一个是长江的教授和教材,另一个就是这里的同学。徐建标表示,长江拥有国际、国内顶尖的教授资源,这里所采用的教材都是取之于企业的真实案例,这是吸引他来此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自己在十几年的打拼当中悟出来的一些道理,在教授这里得到了提升。而与同学的交流则让徐建标有了自由舒畅的享受。来自全国各地、各个行业的同学,而且都是有所建树的这些人,年纪相仿,充满活力,在长江这个大的背景下,大家都是铁哥们,这种交流没有障碍,没有架子,也没有地位,这些交流真乃人生快事,长江大家、长江同学是自己两年多学习的最大收获。 

(摘自长江商学院校刊《长江》总第三期 2005 年 8 月 20 日出版)

相关信息Related information

项目优势更多 >>

  • 01

    贯通中西享誉全球 的教授团队

  • 02

    全球引领的 中国商业管理洞见

  • 03

    全球视野与面向 未来的格局境界

  • 04

    汇聚广泛影响力 的商界校友网络

  • 05

    率先引入人文课程 倡导公益与社会创新

  • 01 贯通中西享誉全球的教授团队

    作为一所“教授治学,研究立校”的学术机构,长江商学院吸引了一批享誉全球学界的全职教授。他们绝大部分获得了哈佛、耶鲁、斯坦福、哥伦比亚、沃顿等世界知名商学院的终身教职,并为各自研究领域中的知名讲席教授或学术领头人,长江教授屡获学术大奖累计超过70项,以华人为主的专职世界级教授团队与企业家学员“教学相长”,打造了长江商学院深厚的学术影响力。

  • 02 全球引领的中国商业管理洞见

    依托全职教授团队及研究立校的办学理念,长江商学院对中国商业与管理问题进行了原创、独立、系统、深入且具前瞻性的研究,形成了创新引领的洞见(Insight)与远见(Foresight),这些研究结论与观点拓宽了中国企业领军人物的视野、思维、境界、格局,带动了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三位长江商学院教授曾鸣、陈龙、廖建文相继加入中国知名互联网公司,出任首席战略官,在中国管理教育界乃至世界商学院范围内都实属罕见。

  • 03 全球视野与面向未来的格局境界

    秉承打造全球新一代商学院的愿景,长江商学院在夯实中国经济和管理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积极为全球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在科技创新时代,长江商学院先人一步整合全球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梳理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内容,与EMBA同学共同将新科技商业化,保持面向未来的领先地位。凭借学院与近40家全球知名院校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长江EMBA学员在学期间与毕业之后,可以长期持续获益于独特的全球学习生态。通过全球视角,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注重培养EMBA学员的全球视野、思维模式与资源整合能力。

  • 04 汇聚广泛影响力的商界校友网络

    长江EMBA项目已招收10000余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海内外优秀企业家,95%以上为企业核心决策层,无论从地理分布、行业构成还是公司类别等方面,均呈现多元化、高层面的特点。长江商学院为遍布中国及世界各地的校友搭建了深具价值与影响力的终身学习交流平台。长江的超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帮助长江商学院学子从认知的深度到视野的广度都会跃升到新的境界,互学共创真诚分享,为EMBA学员事业的持续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强有力支持的案例俯拾皆是。

  • 05 率先引入人文课程,倡导公益与社会创新

    长江商学院倡导企业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重视企业家精神品格的塑造与培养,强调践行“强者的有为”。
    ● 人文课程:作为全球管理教育创新的引领者,长江于2005 年将人文课程系统地引入管理教育,突破传统商学院的教学体系,设立长江商学院人文商业伦理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合作,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课题,弘扬历史观与长线思维。构建人文与商业伦理课程体系:涵盖天、地、己、群四个维度,超越古今中西之辩,跨越理性和精神之分;尊重现代科学的专业分工以保证学术性。
    ● 社会创新与公益责任:率先将公益学时纳入管理教育,并将“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设为每一位EMBA学员必修的课程。同时,长江EMBA设立公益奖学金,已吸纳数十位中国公益界领袖汇入长江。时至今日,长江校友在弘扬人文关怀,推动社会变革,助力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方面做出诸多探索与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