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EMBA  >  精英学友  >  校友故事  

建筑人生 ——访东方广场总经理陈悦明(EMBA首期)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28日

作为长江实业集团的附属机构,陈悦明的办公室也自然而然地设在北京这座最气势恢弘的现代建筑——东方广场中。当记者踏入公司的办公区时,就立刻感到了一种熟悉的“长江风格”扑面而来:墙上用深棕色的胡桃木木条做装饰,淡灰色的办公椅与长江商学院教室中的座椅如出一辙…… 

陈悦明的名片上,除了印有东方广场有限公司的字样外,还有其它两家公司的名字与之并列,一家是北京宝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另一家是北京长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是李嘉诚先生旗下长江实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陈悦明目前同时担任这三家公司的总经理。 

和陈悦明的交谈是在公司会议室内进行的。身着深色西装的他,显得干练而又职业。如今,作为当年东方广场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的陈悦明,追忆自己是如何从一个建筑师转型为企业管理者的经历,讲述起在短短的 22 个月中建成 80 万平米的东方广场的那段故事,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非凡 20 年 

1984 年,陈悦明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建筑专业毕业后回到香港,进入当时香港享有盛名的伍振民建筑事务所。在这里,他以建筑师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建筑行业,一个建筑师的成长除了要具备优秀的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得到接触不同项目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从中积累起丰富的实战经验。 

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陈悦明无疑是一个“比较幸运”的建筑师。因为他接手的第一个建筑项目就涵盖了酒店、办公楼、商场等各类商业建筑形式。正是这个大型的多元化建筑项目,使得陈悦明有了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这个项目虽然很大,但工程进度也很快,大约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就已经全部完工。在这段频繁地往返于建筑工地与办公室的日子里,陈悦明的经验与履历,也如同一栋日益加高的楼层一样,迅速成长起来。与此同时,陈悦明的管理技巧也在项目不断向前推进中日趋娴熟。 

“建筑师需要掌握管理的技巧,因为一个建筑项目靠得是一个团队的力量。在这个团队中,有施工单位、有不同的顾问……在面对不同身份的人时,你要知道如何协调团队卓有成效地共同完成项目”,陈悦明说道。 

5 年后,当陈悦明带着自己在项目实战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加盟何弢建筑师事务所时,他已经成为能够带领一个团队的核心人物了。这支团队凭借着出色的项目设计水平,在香港的建筑市场争取着各种项目机会。 1992 年 10 月,在香港建筑业奋斗了 8 年之久的陈悦明,以项目管理者的身份正式加盟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集团,并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公司信任。这时的陈悦明不仅对建筑业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职业经理人——他对项目已经能够独挡一面,对每一个项目涉及到的“不同的建筑师、工程师、室内设计师,施工单位”进行统筹,同时还要考虑灯光设计、园林设计、酒店管理和对外营销等各个细节,当然“有时也会请些顾问”出谋划策。 

1994 年,长江实业在北京的东方广场项目启动。这是一个地段极佳——南临长安街,西靠天安门,而且规模庞大—— 20 亿美元投资规模、 80 万平米建筑规模的项目。由于投资方的知名度和庞大的项目规模,消息发出后在当时不仅引起了整个建筑行业的高度关注,同时也成为很多北京人皆知的重大工程。而此时的陈悦明虽然已经在建筑行业奋斗了整整十年,但进入长江实业还不到两年。作为“少壮派”,他被公司委以重任,全面负责东方广场项目——一个筹划中的亚洲最大的建筑群。这一次,陈悦明面对的是一个无论是建筑师、还是管理者都希望能亲身参与的机遇和挑战。带着对公司信任的感谢,陈悦明从香港北上,开始了一个让他永远难忘的职业生涯里程。 

22 个月的杰作 

在经过了前期拆迁、设计规划修改等“很多波折”后, 1997 年年底,东方广场项目正式开始动工。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建筑面积达到 80 万平米的巨大工程因为资金调配等原因,几乎不可能同时开工。但东方广场南临长安街,西接天安门,是 1999 年“十一”在天安门举行五十年国庆阅兵仪式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阅兵队伍的必经之地。 

如果要保证五十年国庆阅兵时整个东方广场建筑群的外立面必须完成,那就意味着陈悦明所带领的团队要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速度:即在 1997 年 12 月到 1999 年 10 月 1 日的 22 个月中完成项目的主体和外立面。这时,长江实业集团也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整体 80 万平米的建筑群同时开工,以确保工期。 

让很多人起初最终怀疑啧啧称奇的是,陈悦明和同事们一起,在巨大的压力下,在 22 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当初的目标: 2000 年 3 月,东方广场第一批办公楼开始起用;同年 9 月,商场开始营业; 2002 年,位于东方广场的君悦酒店正式营业; 2003 年底,整个东方广场全部完成,进入经营期。 

看着自己参与的重大项目得以圆满竣工和使用,对于个中的酸甜苦辣,只有陈悦明心中最清楚,他也为之感到自豪:“这个大项目不仅施工节奏快,而且还拿下了建筑界的最高荣誉——‘鲁班奖',在目前都是一个记录”。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创造出速度的同时,整个东方广场建筑群在质量和细节把握上还做到近乎完美。 

李嘉诚先生今年在为长江师生演讲“管理的艺术”时提到过一个细节,当东方广场的外墙已贴好大理石后,为了观察整个建筑群的整体外观颜色是否协调一致,李先生坐在东方广场对面的大楼里,花了数个小时,用望远镜仔细检查每一块大理石的颜色。 

在长江实业的项目中,“东方广场虽然不是投资额最大的一个,但却是李先生非常关心的项目”,陈悦明说,“像整个大理石外墙,代表着东方广场的形象。在还是开采石矿的阶段,我们就已经考虑到颜色协调统一的问题。”陈悦明介绍说,在石矿里,每一块开采出的大理石石材都编上了号,当原始的石材加工成大理石成品后,再次按颜色一一编号。在安装到东方广场的外墙之前,每一块打磨好的大理石都要平铺在一片空场上,由专人确定是否存在颜色不均的问题。 

“石材是天然的,不是人工的,要求每一块大理石的颜色一模一样并不现实。其实整个东方广场建筑群最西侧和最东侧的大理石颜色并不完全一样,一边颜色深些,一边颜色浅些,不过色彩的细微差别已经在东方广场东西 500 米的距离内完美地过渡。”正是因为在细节上的精益求精,才塑造出如今东方广场的高品质形象。 

现在,当陈悦明坐在位于东方广场内的办公室,回忆起当时曾被外界争论的沸沸扬扬的东方广场外观设计时,他感慨地说道,“在当时进行设计时,我们不追求标新立异,而是强调建筑的内涵。我们希望在 50 年、 100 年之后再看到东方广场时,仍然能发现它的价值所在。尽管当时有不同的专家对东方广场的设计方案提出过异议,但从最终效果看,东方广场不仅与周边建筑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而且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北上这十年 

如今,陈悦明已身在建筑业二十余年,来到北京的日子就占据了其中的大半。 1994 年,陈悦明从香港总部派往北京,并正式出任北京东方广场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3 年,他又开始同时担任北京宝苑房产和北京长乐房产两家地产企业的总经理。 

从香港建筑业辗转到北京的陈悦明,从此开始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中国内地的房地产行业。在北京,他不但有过亲身参与东方广场兴建的宝贵经历,而且对中国内地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有了切身的体会。建筑师出身的陈悦明,如今已经记不请自己究竟开发了多少房地产项目。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对建筑业和管理的理解正越发地透彻和清晰。 

在谈到如何规划一个成功的建筑项目时,陈悦明用做衣服进行了一番形象地比喻,“一件衣服就算有很好看的设计,但如果不能用来穿,那它就不是衣服”,而任何建筑也一样,所有的外观设计最终都是服务于功能,“以满足功能为出发点,结合市场研究,通过设计和建造最终将功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如果从这一角度重新观察东方广场,陈悦明的分析会让人们看到在东方广场在气势恢弘的外观下隐含的细致精巧的构思。 

东方广场的办公楼共有 30 万平米,如果按每 10 平米有 1 个人来计算,每天会有 3 万人在东方广场办公。考虑到进驻东方广场的公司都很有实力,相应公司员工的收入也比较高,这就意味着至少有 3 万高消费人群集中在这里。“商场只要在星期一到星期五、仅仅做这 3 万人的生意,就已经很有潜力了。如果做的好,商场有信心引进更多款式的商品或进一些比较贵重的商品,这样又能吸引更多的消费群,形成周末的消费热点”。 

与此同时,东方广场 30 万平米的办公楼还会创造出入住酒店、举办展览和研讨会等需求,这些都需要酒店的功能来配合。而承担着这一功能的正是位于东方广场的君悦酒店,该酒店目前在房价、入住率和利润等指标上都已在北京位列第一。考虑一些外派至北京工作的公司职员的居住需要,东方广场还有公寓为其服务。“从整体上讲,东方广场在办公楼、商场、酒店、公寓上的搭配比例非常合理,从商业上看是非常成功的”。陈悦明总结说。 

目前,由陈悦明担任总经理的宝苑房产和长乐房产均是长江实业旗下的公司,当开始在中国内地运作房地产项目时,有着丰富建筑行业背景的陈悦明认为“房地产行业的商业模式其实也不复杂,简单地说就是土地原材料、专业加工能力、资金三个环节。”而由他率领的宝苑房产和长乐房产作为港资公司,在中国大陆开发项目时仍然秉承着“长江的专业加工能力”,在经营上也与总公司的风格保持一致。 

然而,在香港的弹丸之地,由于地少而房地产商较多,竞争激烈,所以很多成功的香港房产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非常精于在产品设计研发、产品定位、质量管理、成本控制、对市场的迅速反应以及营销、广告与项目的配合等方面下工夫。“简单地说,由于香港土地供应相当透明,香港房地产开发商更为看中的是专业加工能力”,陈悦明介绍说。 
尽管建一栋房子看似很简单,但对于内地数量众多的房地产企业而言,想要真正体会并学到香港同行的“专业加工能力”并非易事。“专业加工能力的背后代表着一个企业的文化、团队的培养、制度的建立及执行的效率等。戴尔( DELL )及麦当劳的商业模式相对简单,但为什么它们的成功并没有被对手或中国的企业复制?难处就是学不到它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加工能力。”陈悦明感慨地对《长江》说。 

正因如此,北上的陈悦明不能完全照搬自己在香港时的经验与公司运作模式,他必须要寻找到一套更适合本土化运作的方式。在涉足到内地房地产行业后,陈悦明一直对这里的房地产市场变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有关内地房地产泡沫之争不绝于耳时,陈悦明就表示“看好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长远前景”,他分析道:“国内每年 GDP 的增长率至少达到 8% ,个人收入也不断增加,这时人们自然希望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此外,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搬到城市。当经济增长、收入增长、人口增长的情况同时出现时,房地产作为一个重要消费品,势必会蓬勃发展。个别城市目前确实存在着一些泡沫,可能会进行调整,当泡沫被挤压出来后,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将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谈及自己从建筑师到多年职业经理人身份的转换,陈悦明感到管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他引用古人的“智、信、仁、勇、严”五个字来描绘自己作为管理者的心得:“智”表示作为一个管理者,一定要智慧,否则难以服人;“信”是有诚信;“仁”是说不能有坏心思,做事要有理有节;“勇”是在面临风险的关键时刻能够做出决定;“严”是指要有一个大家及自己能够共同遵守的规矩。 

“要做一个优秀的团队的管理者,还有一点是必须具备的,这就是胸怀。作为管理者,要有胸襟去接受各种不同的意见,如果团队内出现了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也要学会珍惜”,陈悦明说,他希望能给员工创造出一个环境,让他们能把工作变成是一种乐趣,并且用“心”去做。 

 

相关信息Related information

项目优势更多 >>

  • 01

    贯通中西享誉全球 的教授团队

  • 02

    全球引领的 中国商业管理洞见

  • 03

    全球视野与面向 未来的格局境界

  • 04

    汇聚广泛影响力 的商界校友网络

  • 05

    率先引入人文课程 倡导公益与社会创新

  • 01 贯通中西享誉全球的教授团队

    作为一所“教授治学,研究立校”的学术机构,长江商学院吸引了一批享誉全球学界的全职教授。他们绝大部分获得了哈佛、耶鲁、斯坦福、哥伦比亚、沃顿等世界知名商学院的终身教职,并为各自研究领域中的知名讲席教授或学术领头人,长江教授屡获学术大奖累计超过70项,以华人为主的专职世界级教授团队与企业家学员“教学相长”,打造了长江商学院深厚的学术影响力。

  • 02 全球引领的中国商业管理洞见

    依托全职教授团队及研究立校的办学理念,长江商学院对中国商业与管理问题进行了原创、独立、系统、深入且具前瞻性的研究,形成了创新引领的洞见(Insight)与远见(Foresight),这些研究结论与观点拓宽了中国企业领军人物的视野、思维、境界、格局,带动了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三位长江商学院教授曾鸣、陈龙、廖建文相继加入中国知名互联网公司,出任首席战略官,在中国管理教育界乃至世界商学院范围内都实属罕见。

  • 03 全球视野与面向未来的格局境界

    秉承打造全球新一代商学院的愿景,长江商学院在夯实中国经济和管理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积极为全球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在科技创新时代,长江商学院先人一步整合全球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梳理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内容,与EMBA同学共同将新科技商业化,保持面向未来的领先地位。凭借学院与近40家全球知名院校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长江EMBA学员在学期间与毕业之后,可以长期持续获益于独特的全球学习生态。通过全球视角,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注重培养EMBA学员的全球视野、思维模式与资源整合能力。

  • 04 汇聚广泛影响力的商界校友网络

    长江EMBA项目已招收10000余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海内外优秀企业家,95%以上为企业核心决策层,无论从地理分布、行业构成还是公司类别等方面,均呈现多元化、高层面的特点。长江商学院为遍布中国及世界各地的校友搭建了深具价值与影响力的终身学习交流平台。长江的超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帮助长江商学院学子从认知的深度到视野的广度都会跃升到新的境界,互学共创真诚分享,为EMBA学员事业的持续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强有力支持的案例俯拾皆是。

  • 05 率先引入人文课程,倡导公益与社会创新

    长江商学院倡导企业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重视企业家精神品格的塑造与培养,强调践行“强者的有为”。
    ● 人文课程:作为全球管理教育创新的引领者,长江于2005 年将人文课程系统地引入管理教育,突破传统商学院的教学体系,设立长江商学院人文商业伦理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合作,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课题,弘扬历史观与长线思维。构建人文与商业伦理课程体系:涵盖天、地、己、群四个维度,超越古今中西之辩,跨越理性和精神之分;尊重现代科学的专业分工以保证学术性。
    ● 社会创新与公益责任:率先将公益学时纳入管理教育,并将“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设为每一位EMBA学员必修的课程。同时,长江EMBA设立公益奖学金,已吸纳数十位中国公益界领袖汇入长江。时至今日,长江校友在弘扬人文关怀,推动社会变革,助力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方面做出诸多探索与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