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EMBA  >  精英学友  >  校友故事  

凭商业思维赚钱 以人文思维花钱 ——访中集集团中集申发建设实业公司总经理顾弘人(EMBA首期)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28日

威严的面孔、自信的笑容、磁性的声音、优雅的谈吐,这就是顾弘人 2004 年 5 月 22 日代表长江 EMBA 首期学员做客汕头大学商学院经济沙龙时,给师生们留下的印象。论坛上的他,每当发表自己的观点时,精辟的论点总是点到为止,这让同学们多少感觉意犹未尽,也正因为他的儒雅风范,汕大的学生私下里将他誉为是当天最具气质的嘉宾。 

长江首届毕业典礼前,《长江》亲赴上海采访了顾弘人。作风“海派”的他,温和儒雅、踏实缜密,让人不由想起“羽扇纶巾”之类的词句来。如今,担任中集集团中集申发建设实业公司总经理的顾弘人,回首来路,可谓顺风顺水。 

人生第一篇章:奋发有为 

顾弘人,上海人, 1955 年出生在一个殷实的中产阶级家庭。父母当时在工厂作职员,一家人和祖父的大家族共同住在上海浦东的一栋洋楼里。这栋在当年浦东尚不多见的洋楼,是祖父给大家族的贡献,它的现址,即为中国第一高楼——浦东金贸大厦。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顾弘人少年的生活可谓安逸而快乐。然而, 1966 年,就在顾弘人上小学四年级时,文革爆发了,顾弘人的人生轨迹有了意想不到的转折。文革期间,他和许多同龄人一样,白天要去游行、野营拉练,不能再上课读书了。幸运地是,因为父亲、叔父们都在工厂作职员,是与世无争的“逍遥派”,所以全家人在文革中没有遭到什么迫害。到了晚上,一大家子人竟然还可以坐在自家的院子里聊着天,闲情度日。日子就这样悄悄流逝。命运好像一直垂青这个踏实肯干的年轻人。六年后,当时刚满 17 岁的顾弘人在初中毕业后就踏入社会,到上海公交公司做了一名售票员,端起了人人羡慕的“铁饭碗”。第二年 , 他又调做公交车驾驶员。 1976 年,年仅 21 岁的顾弘人成为拥有 5 万团员青年的上海公交公司团委副书记。 

在外人看来,这位思想坚定、一心跟着毛主席干革命的年轻人,未来充满着光明。可不久后,文革结束了。顾弘人在这段时间内一直持有的思想理念突然间全都坍塌了,他感觉陷入了迷茫。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就在恢复高考第二年( 1978 年),顾弘人终于决定参加高考。顾弘人说,自己很幸运,因为自己“基本上是以小学四年级的文化水平去考大学”的,居然被上海财经大学录取了。 

1979 年,已经有着几年工作经验的顾弘人,来到了少儿时即向往的大学校园,开始了在上海财大会计学系的学习生活。就是在那一年,上海财大刚刚复校,一大批财经界、会计界元老级的教授都陆续被请回了学校,顾弘人也有幸成为他们回到学校后直接“真传”的弟子。 
四年后,刚毕业不久的顾弘人赶上了上海国际金融信托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国投)在上海地区公开招聘。那是 1983 年,为了顺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招揽经贸人才,当时的上海市市长汪道涵打破了固有的人事分配体制,在上海率先组织了统一的招聘考试,公开招聘对外经贸人才。上海市此举一出,对当时的人事制度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并轰动全国。顾弘人有幸成为中国对外经贸金融领域第一批工作人员。在国投的三年 , 顾弘人依然是那里最年轻的干部,因为业务能力强,颇受上级和同事赞誉。而国投特殊又有点特权的工作条件,也使顾弘人较为系统全面地学到了对外金融经贸的实务,顾弘人笑着说“当时我们也已算是国际化人才了。” 

回首自己从 1972 初踏入社会到 1987 年的这 15 年,顾弘人觉得自己“基本上在每一个环境当中,始终是年龄最小、收入或者地位却是最高的”。尽管如此,。自己的同事和同学却都非常认同他。顾弘人觉得这种认同,是因为自己“有点能力”,也有“干劲”。 
人生第二篇章:天降大任 

如果说,前 15 年的经历是顾弘人青年时代的历练期,那么,去深圳打拼的 11 年就应该是顾弘人事业走向巅峰的辉煌阶段。 

1987 年,已在国投工作三年的顾弘人,在朋友的鼓动下,毅然放弃了上海优越的工作,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他的理由很简单,“利用个人的商业智慧创造个人的财富”。顾弘人对《长江》说,想要创造个人事业、个人财富,就“必须到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去”,因为在那里“可以享受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好处”。 

虽然深圳机会多,但要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并不容易。然而,初到深圳的顾弘人凭借实力和运气,很快就找到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在蛇口工业区物资公司当副总。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对于一直忘不了“创造个人财富”的顾弘人来说,这还不是他的最高理想。于是,在这家物资公司工作了 3 年后,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承包了一家搞装饰建筑材料的小商场。然而,在当了两年生意人后,顾弘人发现自己并不是非常适合自己做生意,于是就放弃了小商店。此时,正值中集集团招聘股份制改革方面的人才,顾弘人心想,“虽然自己没有搞过股份制,但是在财会和投资领域的专业知识一定也能派上用场”。于是,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个人能力,顾弘人又一次顺利进入了中集集团。而这一呆,就是十多年。 

和此前顺风顺水一路走来不同的是,此次是以普通员工身份加入到中集的顾弘人,在中集丝毫不敢懈怠,俨然变成了一个“工作狂”。也正因如此,他在中集的日子,几乎是以一年一个大踏步的速度向前发展着: 1992 年,负责公司股份制改组和上市融资; 1993 年,任中集计划财务部副经理; 1994 年,升任已上市的中集公司财务总监。 

顾弘人觉得,在中集的日子是自己在企业资本运作和个人事业方面“一个比较大的转折”。在这段时间里,他策划并经营了中集集团的股份制改组以及集团 1994 年 A 、 B 股同时在深交所的上市,使中集在股票市场以绩优股昭示;他还参与制定了集团第一个三年( 1993-1995 年)规划,提出中集应以集装箱制造作为主业、适度发展多元化; 1996 年,在中集首次摘取行业世界第一的桂冠时,他大胆地描画出中集未来向财团发展的蓝图; 1997 ,策划组织以中集为主的财团投资建造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逸仙路高架…… 

尽管创造了如此多的辉煌,顾弘人仍觉得在中集的工作平平淡淡,“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他说,依据自己现在的经历、阅历和能力来说,应该可以干一些更轰轰烈烈的事情。虽然他是自己家族中最富有闯劲的一个,但“小富即安”的思想却一直在影响着他。 
人生第三篇章:人文思维 

如今,顾弘人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他感觉谈论如何挣钱的这部分可以暂时划上一个逗号,因为他骨子里“小富即安”的因素正在慢慢起作用,自己“也开始懒了”。顾弘人坦言,自己在深圳的十多年,特别是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后,“自己年龄突然比周围的人都大了”。当自己来到长江读书以后,这里的同学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觉得自己的确到了“淡出江湖”的时候。如今,顾弘人考虑更多的是,“做一点自己喜欢且想做的事情”。他对《长江》说,自己虽不是大富大贵,但“已经看透了金钱”。他说,以前比较多的是用商业思维和眼光赚钱,可以体现能力、眼光和远见;现在则应多用人文的思维去花钱,而他最近热心参与筹备的慈善基金就反映了这一点。 

顾弘人告诉《长江》,自己投身慈善事业的动因始于一次难忘的青藏之行。顾弘人和朋友在长江源头休息,在海拔 4500 米的河沿上,一对夫妻为他们炒菜做饭。没过多久,这家的儿子放学回家。就是这样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每天和父母孤零零地生活在这个山头上,并且每天要走十几公里去山下上学。在那种闭塞隔绝的环境中,他们每天能想到的、能做到都很原始简单,而一路的青藏之行,类似的甚至更差的情况比比皆是。 

此情此景让顾弘人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 同是人类的生灵啊!而即使在发达地区,贫困对于人生发展的影响也是极大的。我们这些属于“先富起来的”一族,在享受着现代化生活的同时,能不能做点事,尽管可能也只是杯水车薪,但表达的是人文关怀之心,期望蔚然成风。于是,当首期班的陈英大姐等同学提议在长江同学中筹募慈善基金会,顾弘人就成了热心参与者。目前,陈英担任该基金会筹备组组长,顾弘人担任秘书长。他说“慈善事业首要的是拿‘心',拿钱其实只是一种形式、象征而已”;他认为,“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人人都可以受到熏陶和教育”。 

正在上演:与“蓝血精英”在一起的日子 

就读长江的三年中,有长江学员活动的地方经常能看到顾弘人的身影。他背着照相机,忙前忙后地给大家拍照。在顾弘人办公室,他给《长江》拿出了自己这三年来在长江拍摄的照片,有心的顾弘人已经把这些精彩的瞬间结集成册,并且取名《纵横政经鏖战去,灿烂童心嘻笑还》,作为送给首期班同学的毕业礼物。谈到自己为什么会对长江同学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顾弘人解释说,长江的同学给自己“精神上一种共鸣,一种启迪,一种感悟”,他在这种境界中体会到了无形的交流和提高。 

顾弘人在入读长江时就曾感言:“就读长江商学院,同学精英的友谊磨砺……我们的视野随之而拓展,思维的境界随之而升华。”顾弘人告诉《长江》,长江的同学们,不管年龄长幼都已经是社会的精英,但大家都能保持一颗未泯的童心,这一点非常可贵。他以一个“轮回”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独到的解释。他说,一个人从诞生开始到儿童都是天真无邪的,因为尚末被社会所污染;然后慢慢长大、进入社会后,一点点地被社会污染。“因为要生存,就要利用和学习这些污染来对付社会。即便不去害人,但也至少要懂得这些东西,不为所害,并有效地去对付他们,来体现出自己的能力”。但到最后,“随着年龄和阅历慢慢地增长,学会用一种宏观、超脱的思维看待社会,自然从污染中走出来,‘返璞归真'了,还能保持一颗灿烂的童心。” 

顾弘人说,若能保持未泯的童心,长江学友“心态会越来越好,境界会越来越高,未来事业会越来越成功”。他希望,长江同学之间关系应当为非功利的关系,或至少不要那么急。所以他拍了的很多照片都是努力展现同学们的童心。他说,在商场、政界的征战中免不了尔虞我诈,但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还应保持真诚无邪的童心,长江的同学相处就体现了这一点。 
这本摄影画册的基色是两种:红色、蓝色。顾弘人解释说:红的是血性,意味着激情、勇气和创造。但要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单有创造和冒险精神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其从事的领域取得优秀的商业回报,这就需要具备理性、冷静和精明的计算,而蓝色就代表着智慧。“长江的同学都是精英企业家,他们的性格和气质特征还应该是蓝色的。”顾弘人把这本画册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个人肖像,展现每位同学的风采;第二个是“搞笑篇”,俗话说“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这里展现的都是上课时抓拍的同学们打瞌睡的照片;第三部分则分十六个专题记录了长江 EMBA 首期班学友经历的欢乐历程,几乎涵盖了学子们近三年在长江生活的每个瞬间。 

从个人的感悟延伸到管理企业,顾弘人分析说,一个企业做大做强以后,当你成为社会结构中有份量的分子后,这时仍然用商业思维来运作企业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增加人文思维,思考与处理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及其他社会机构之间、企业和自身员工之间、企业和社会各方面人群之间的关系。用人文精神处理这些关系的结果就实现了一种社会责任感,否则这个企业就不可能成为令人尊敬的企业。 

顾弘人说,与欧美大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不容易做大做强的原因之一就是发展的持续性和共享性不够,而这正和急功近利的商业思维方式有关。用一个交通的例子来说明:在中国的高架公路上,经常碰到并无发生事故或故障车的堵车现象,我称之为“无菌性炎症”,而原因很简单:大家在争抢某个下匝道。中国司机的心态是最重要的是我先过,结果是谁也过不了;而西方国家是,驾驶者的心态是重要的是大家安全通过,不在乎谁先过,更多的是让你先过,结果是公路的整体通行效率提高。这种国民群体思维的素质当然会影响到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当更多的用人文思维的精神处理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个别的商业运行效率也许会降低,但社会整体的商业运行效率会提高,而企业无疑能分享其中的益处。当然,个体行为和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但总得开始去做。 

顾弘人用“有心为善,无心插柳,顺乎自然”十二个字总结了自己目前的心境。他解释说,“有心为善”是对工作、人的态度;“无心插柳”是开始做事时别功利心太强,这样就会心平气和,会快活一点。“顺乎自然”是无心插柳也往往柳成荫。从前的顾弘人,每做一个决定之前都会苦思冥想的分析,现在的他常常是凭着感觉去做的。他说,很多思考都已经融合在感觉里了,凭感觉做事会避免常识性的错误。“犯常识性的错误是因为太过自信,太过自我思考,忽视了和违背一些常识造成的。现在,因为做事功利性淡了,就不会利令智昏,再犯常识性的错误了。” 

(摘自长江商学院校刊《长江》总第三期 2005 年 8 月 20 日出版)

相关信息Related information

项目优势更多 >>

  • 01

    贯通中西享誉全球 的教授团队

  • 02

    全球引领的 中国商业管理洞见

  • 03

    全球视野与面向 未来的格局境界

  • 04

    汇聚广泛影响力 的商界校友网络

  • 05

    率先引入人文课程 倡导公益与社会创新

  • 01 贯通中西享誉全球的教授团队

    作为一所“教授治学,研究立校”的学术机构,长江商学院吸引了一批享誉全球学界的全职教授。他们绝大部分获得了哈佛、耶鲁、斯坦福、哥伦比亚、沃顿等世界知名商学院的终身教职,并为各自研究领域中的知名讲席教授或学术领头人,长江教授屡获学术大奖累计超过70项,以华人为主的专职世界级教授团队与企业家学员“教学相长”,打造了长江商学院深厚的学术影响力。

  • 02 全球引领的中国商业管理洞见

    依托全职教授团队及研究立校的办学理念,长江商学院对中国商业与管理问题进行了原创、独立、系统、深入且具前瞻性的研究,形成了创新引领的洞见(Insight)与远见(Foresight),这些研究结论与观点拓宽了中国企业领军人物的视野、思维、境界、格局,带动了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三位长江商学院教授曾鸣、陈龙、廖建文相继加入中国知名互联网公司,出任首席战略官,在中国管理教育界乃至世界商学院范围内都实属罕见。

  • 03 全球视野与面向未来的格局境界

    秉承打造全球新一代商学院的愿景,长江商学院在夯实中国经济和管理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积极为全球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在科技创新时代,长江商学院先人一步整合全球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梳理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内容,与EMBA同学共同将新科技商业化,保持面向未来的领先地位。凭借学院与近40家全球知名院校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长江EMBA学员在学期间与毕业之后,可以长期持续获益于独特的全球学习生态。通过全球视角,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注重培养EMBA学员的全球视野、思维模式与资源整合能力。

  • 04 汇聚广泛影响力的商界校友网络

    长江EMBA项目已招收10000余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海内外优秀企业家,95%以上为企业核心决策层,无论从地理分布、行业构成还是公司类别等方面,均呈现多元化、高层面的特点。长江商学院为遍布中国及世界各地的校友搭建了深具价值与影响力的终身学习交流平台。长江的超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帮助长江商学院学子从认知的深度到视野的广度都会跃升到新的境界,互学共创真诚分享,为EMBA学员事业的持续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强有力支持的案例俯拾皆是。

  • 05 率先引入人文课程,倡导公益与社会创新

    长江商学院倡导企业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重视企业家精神品格的塑造与培养,强调践行“强者的有为”。
    ● 人文课程:作为全球管理教育创新的引领者,长江于2005 年将人文课程系统地引入管理教育,突破传统商学院的教学体系,设立长江商学院人文商业伦理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合作,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课题,弘扬历史观与长线思维。构建人文与商业伦理课程体系:涵盖天、地、己、群四个维度,超越古今中西之辩,跨越理性和精神之分;尊重现代科学的专业分工以保证学术性。
    ● 社会创新与公益责任:率先将公益学时纳入管理教育,并将“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设为每一位EMBA学员必修的课程。同时,长江EMBA设立公益奖学金,已吸纳数十位中国公益界领袖汇入长江。时至今日,长江校友在弘扬人文关怀,推动社会变革,助力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方面做出诸多探索与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