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EMBA  >  精英学友  >  校友故事  

医院改革中的前行者 ——访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孔抗美(EMBA首期)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28日

初识孔抗美,她的谦和与热情,让人不由得在刹那间忘了她作为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的身份。然而,在接下来的交谈中,她那简短有力的言语却还是在不经意间显露出领导者独有的睿智和魄力。 

今年,是孔抗美执掌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汕大医附二院)的第六个年头。在她的带领下,医院实现连年快速发展。 2004 年,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总收入达到了人民币 1.88 亿元,比孔抗美上任前翻了近三番,目前是汕头市各医院中发展最快的一家。取得这样的成绩,孔抗美认为应归因于初见成效的改革与管理。但是,我们却觉得,其“不满足于现状”的性格,也许才是其中的奥秘。“我们每年都希望能做好一件事情,并使之成为医院新的增长点”,孔抗美如是说。 

如今回想起来,正是 1999 年 12 月那场特殊的招聘,改变了孔抗美的职业路径,甚至可以说改变了孔抗美的命运。当时,这位已过不惑之年、在业务上颇有成就的骨科教授,毅然放弃了在河南省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优厚待遇,举家南下,选择了一条很多同龄人都不敢轻易尝试的道路。 

“特区速度” 

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中国加入 WTO 后遭遇的冲击,为中国的医疗市场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当然,与竞争结伴而行的同时还有机遇。孔抗美正是抓住了瞬间即逝的机遇,作出了一种常人看来近乎疯狂的选择,来到了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开始谱写人生的新篇章。 

其实,缘于早年曾担任过领导职务的父母在文革时的坎坷经历,孔抗美原本没有涉足管理的打算,“虽然在河南当医生时有从事管理的机会,但我不愿意进入这个领域”。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却改变了她的想法。 1999 年李嘉诚基金会面向海内外招聘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一位朋友在无意中看到了这则消息并告知了她。出于对李嘉诚先生爱国爱乡投资兴学办医义举的仰慕,孔抗美对这则消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真要我管理一个医院,会是什么样子呢?”虽然此时的她,还只是一位仅看过一些管理方面的书籍却并无丰富管理经验的医生和教授,但尽管如此,“我觉得自己应该能做好,身边的亲人朋友也觉得我能做好,就这样在大家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决定去试一试”。 

其时应聘这个职位的大约有 40 多人,竞争相当激烈。“我当时对招聘还是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因为感觉好多招聘结果都是内定的”,孔抗美回忆道。为了给自己吃下宽心丸,她告诉自己:“反正也没有去过汕头,如果没有成功,就当是去南方转了一次。”抱着这样一颗平常心,孔抗美只身连夜赶赴汕头面试。 

第二天应聘结束后,汕头大学还组织了一个参观活动。因为要去深圳看望一个朋友,孔抗美没来得及参加活动就匆匆赶往深圳,然而,就在前往深圳的途中,她接到了李嘉诚基金会聘用的通知。 

虽然她此前对这次应聘有着各种微妙的猜测,但李嘉诚基金会从招聘到录用的过程,却给孔抗美予“特区速度”的强烈感受,并“最终促成自己来到汕头”。 

改革之路 

尽管“旋风”式的招聘令孔抗美感受到了特区高效的办事风格,但当她真正踏进汕大医附二院的时候,才发现医院的现状是她始料未及的。“医院当初的情况与我想象的相距甚远”。这是孔抗美履新后对这所她即将施展拳脚的医院的第一印象。在她刚刚上任时,医院职工将近一千人,医院的全年总收入却只有 6000 万元,按照一种说法,是“人员多,负担大,职工收入相对较少”。 

与此同时,另一层无形的压力悄然而至。一个来自异乡的外地人,特别是一个女人,而且还是一个女性管理者,集这些“标签”于一身,在潮汕独特的人文环境下,对孔抗美所产生的压力可想而知。一位与孔抗美后来比较熟悉的汕头市领导曾经对她讲过一句颇具代表性的心里话:“当初基金会说要对外招聘,我一看招来的是女的,就没想到这家医院能被管好。” 
医院的现状,还有来自医院内外的压力,使孔抗美不禁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困惑和矛盾。“实际上原单位对我特别好,河南医科大的领导对我说,如果觉得那儿不好,马上回来,岗位给你保留。那边医院当初是不想让我走的”。但是这样的留恋仅是一闪而过,孔抗美没有放弃,她骨子里那股不愿轻易服输的劲儿,已然占据了情感的上风。她下定决心,要让自己的履新之路有个漂亮的开始。 

面对医院机构臃肿、效益低下的现状,孔抗美深信惟有改革才是出路。在当时,改革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重要的是如何使之切实可行,如何将之进行到底,不至于在随之而来的利益重新分配的阵痛中因遭遇阻力而胎死腹中。孔抗美自然意识到这一点,并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切入口,这就是“人”。“人”的问题解决了,许多困难也将迎刃而解。由此,孔抗美开始了雷厉风行的人事制度改革。在孔抗美的领导下,医院通过按需设岗、双向选择、公平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等措施,选拔出了一批高素质、具备一定管理能力、有变革决心、锐意进取的新干部,彻底改变了医院行政管理水平落后、员工思想涣散的状况,医院的职能部门也由原来的 17 个精简至 12 个。 

就在医院进行翻天覆地改革的一年后,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孔抗美如今仍然记忆犹新,它所折射出来的,正是医院职工心中对改革的心态和反应。当时,汕头大学组织部对干部进行考察,在对孔抗美上任一年后的工作进行考察后,一位校领导找她谈话,告知她“民意测评的结果不是很好”。孔抗美追问满意度是多少,在听到“百分之八十多”的回答后,她当即反问:“这个数字难道您还不满意吗?” 

孔抗美认为,自己上任后进行了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改革的角度讲,正常的情况下,一般有 25% 的人是赞成的, 25% 的人是反对的,另外 50% 的人是中间派。“因为支持者能够达到 75% 就可以算作比较满意了”。现在看来,之所以测评结果能够“超乎预期”,是因为“医院不发展,职工就拿不到钱”,这是非常现实的,而改革在更大的程度上让医院职工看到了希望。 

先知先觉 

了解孔抗美的“治院方略”的人都知道,她在医院管理中常有先知先觉的判断。 SARS 的肆虐,给医院管理者在医疗废弃物处理的问题上狠狠地敲了警钟,但是直至目前,国内有很多医院在这一方面仍未完善。然而,孔抗美却在 SARS 爆发的前一年,就已率先推行以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提出的内容和标准为平台的管理模式,先后取得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医院内部对质量管理和环境管理进行了超前的操作。在今年的中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年开始启动时,她所在的医院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已经运行了三年。“很多医院今年才开始进入磨合,在此期间,我们的医院已经进入了初步总结、不断改进、完善提高的阶段。”孔院长自豪地说道。 

孔抗美认为,在医院管理上,如果想要走在“前面”,就必须要了解大环境和形势,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了解国家出台政策的背景,了解市场,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国家在改革的过程当中会出台很多文件,而这些文件都有它产生的背景,这样才能对宏观经济情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因为医疗环境同样是处于国家整个经济状况的大环境中。此外,基于对自己所在市场的了解,考虑问题要带有前瞻性,这样就能读懂国家的政策,也就必然可以在很多方面“超前”地进行。孔抗美举了个例子,“比如搞质量管理,我就预计医院的评审总有一天会用到这个。但是,如果等到医院评审真正要开始了,医院再去迎接检查,所有关于这套管理体制的工作是不可能在一个月之内完成的”。 

当初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在社区医疗上的“动作”,就是最能体现这种“先见之明”的例子之一。在预见到社区医疗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后,恰逢 2000 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当时街道要求每个单位都要派四个人参加,一般单位都不愿意派人参加,而如果不派人的话就要按照一个人 800 块钱交给有关部门。孔抗美听到后的第一反应却与众不同——既出人也给钱。 

她为什么选择这样做? 

其实,在孔抗美看来,借助人口普查的难得机会,正好可以摸清一个社区人口的基本健康资料。在这次人口普查中,她得到了很多人并未察觉的“信息宝库”。随着这项工作的进行,一个社区四万多份的健康档案产生了。这些信息不仅准确,而且由于有专业人员穿插进行了一些健康调查,该社区人口的基本健康资料就 “尽在掌握”了。 

此外,孔抗美对于医院服务对象的理解显得更为超前。她认为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提法其实并不准确,因为现代社会中的亚健康人群和包括孕妇在内的健康人群同样对医院有着需求,因此,“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病人,所谓医院的‘顾客',应该有一个更全面的概念”。基于以上理解,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从今年开始,将开始面向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加大营销力度。行动之一就是今年 8 月体检中心的开业。 

与大多数医院不同的是,这个隶属于医院的体检中心却并不设在医院内部,而是独立设置于 
医院之外,与医院毗邻而居。关于这种地理位置的考虑,孔抗美解释道,“主要是由于 SARS 后人们观念的转变,在医院里做体检,对于健康人群或亚健康人群来说并不合适,因此我们想为这两个群体构建一个既能充分运用医院资源、又拥有健康环境的体检场所”。 
宽广胸襟 

来到汕头担任医院院长,其中的艰辛只有孔抗美自己心里最清楚。但她感觉,“如果要做一把手的话,就要有开阔的心胸,这是最重要的”。她坦然说起自己最初的经历,“一开始有很多人不认可,其中当然包括一些说你不好的话,但我觉得这都是正常现象,因为毕竟要让大家认可得有一个过程。” 

在与孔抗美两个多小时的谈话里,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她的自信与判断力。作为一名女性管理者,她还有着女性特有的管理艺术。采访中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她谈起在某次全院大会上讲过的一句话,就是感谢医院的员工,特别是“感谢被我处理过的员工,因为他们对改革做出了贡献”。 

众所周知,医院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就是骨干医生。对于如何留住这类人才,孔抗美觉得,重要的并不仅仅是工资的多少和待遇的高低,“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人都想干一番事业,所以必须给他一个很好的平台”。医院为各类员工设计了既适合个人发展、又适合医院发展的、系统的员工培训计划,例如通过李嘉诚基金会与香港中文大学联系,将临床科主任分期、分批送去香港培训,进修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此举不仅提升员工为医院工作的成就感和作为医院一员的归属感,还从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优秀人才的加入。对于院内优秀人才,按业绩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实行浮动工资制度,极大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孔抗美表示,她近几年非常注重为医院人才搭建好的平台,“希望能给他们一个发挥才能的好机会”。如此一来,“对于一个院长来讲,就达到目的了。” 

结语 

无论在事业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在知识面前,孔抗美永远都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学子。很快她就将从长江商学院毕业了,“我觉得我最大的收获是能聆听到这么多知名教授的讲课。”孔抗美所在班级的同学都知道,她是学习很认真的人。谈到自己为什么如此刻苦,她说 “在长江的学习经历,使我的视野为之拓宽,我的思想为之深邃,我的人生路上因此而多了许多朋友。同学们课堂上激烈的辩论,课后的相互交流,思想上产生的碰撞,人生的感悟,使我获得智慧和快乐,感受到激情和奋发向上的欲望,使我更有活力,变得更加年轻。” 

“因为做事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做好我们的事情,汲取所有人的智慧和力量。看事情也好,做事情也罢,千万不要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短处相比。”在孔院长淡淡地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也许你就找到了她能够走在他人前面的答案。 

(摘自长江商学院校刊《长江》总第三期 2005 年 8 月 20 日出版)

相关信息Related information

项目优势更多 >>

  • 01

    贯通中西享誉全球 的教授团队

  • 02

    全球引领的 中国商业管理洞见

  • 03

    全球视野与面向 未来的格局境界

  • 04

    汇聚广泛影响力 的商界校友网络

  • 05

    率先引入人文课程 倡导公益与社会创新

  • 01 贯通中西享誉全球的教授团队

    作为一所“教授治学,研究立校”的学术机构,长江商学院吸引了一批享誉全球学界的全职教授。他们绝大部分获得了哈佛、耶鲁、斯坦福、哥伦比亚、沃顿等世界知名商学院的终身教职,并为各自研究领域中的知名讲席教授或学术领头人,长江教授屡获学术大奖累计超过70项,以华人为主的专职世界级教授团队与企业家学员“教学相长”,打造了长江商学院深厚的学术影响力。

  • 02 全球引领的中国商业管理洞见

    依托全职教授团队及研究立校的办学理念,长江商学院对中国商业与管理问题进行了原创、独立、系统、深入且具前瞻性的研究,形成了创新引领的洞见(Insight)与远见(Foresight),这些研究结论与观点拓宽了中国企业领军人物的视野、思维、境界、格局,带动了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三位长江商学院教授曾鸣、陈龙、廖建文相继加入中国知名互联网公司,出任首席战略官,在中国管理教育界乃至世界商学院范围内都实属罕见。

  • 03 全球视野与面向未来的格局境界

    秉承打造全球新一代商学院的愿景,长江商学院在夯实中国经济和管理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积极为全球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在科技创新时代,长江商学院先人一步整合全球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梳理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内容,与EMBA同学共同将新科技商业化,保持面向未来的领先地位。凭借学院与近40家全球知名院校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长江EMBA学员在学期间与毕业之后,可以长期持续获益于独特的全球学习生态。通过全球视角,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注重培养EMBA学员的全球视野、思维模式与资源整合能力。

  • 04 汇聚广泛影响力的商界校友网络

    长江EMBA项目已招收10000余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海内外优秀企业家,95%以上为企业核心决策层,无论从地理分布、行业构成还是公司类别等方面,均呈现多元化、高层面的特点。长江商学院为遍布中国及世界各地的校友搭建了深具价值与影响力的终身学习交流平台。长江的超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帮助长江商学院学子从认知的深度到视野的广度都会跃升到新的境界,互学共创真诚分享,为EMBA学员事业的持续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强有力支持的案例俯拾皆是。

  • 05 率先引入人文课程,倡导公益与社会创新

    长江商学院倡导企业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重视企业家精神品格的塑造与培养,强调践行“强者的有为”。
    ● 人文课程:作为全球管理教育创新的引领者,长江于2005 年将人文课程系统地引入管理教育,突破传统商学院的教学体系,设立长江商学院人文商业伦理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合作,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课题,弘扬历史观与长线思维。构建人文与商业伦理课程体系:涵盖天、地、己、群四个维度,超越古今中西之辩,跨越理性和精神之分;尊重现代科学的专业分工以保证学术性。
    ● 社会创新与公益责任:率先将公益学时纳入管理教育,并将“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设为每一位EMBA学员必修的课程。同时,长江EMBA设立公益奖学金,已吸纳数十位中国公益界领袖汇入长江。时至今日,长江校友在弘扬人文关怀,推动社会变革,助力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方面做出诸多探索与重要贡献。